第935集 素问育种改良药材抗蝗品种(1 / 3)
咸阳城外的试验田,清晨的露水滴在枯黄的草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素问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拂过一株刚冒芽的甘草幼苗——幼苗的茎秆细弱,叶片边缘还带着被蝗虫啃过的齿痕,像个病恹恹的孩童,风一吹就晃。
“副署长,这是今天刚冒芽的甘草苗,还是和昨天一样,一半都被蝗虫啃了。”
弟子林墨拿着账册走过来,声音里带着沮丧,“咱们试了三种播种时间,芒种播的、夏至播的,还有现在大暑播的,都逃不过蝗虫的啃食,只有去年试种的黄芪,抗蝗率能到七成。”
素问点点头,目光落在试验田另一侧——那里种着二十亩黄芪,是去年改良的品种,叶片厚实、茎秆泛着淡青色,即使有零星蝗虫落在上面,也只啃咬几口就飞走。
可黄芪毕竟只是“常用药材”
里的一种,如今各郡急需的甘草、当归、麻黄,还没有能抗蝗的品种,若是再培育不出来,等蝗灾过后,药材供应还是会断。
“把去年的黄芪植株挖几株过来,我看看根系。”
素问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
林墨立刻叫来两个弟子,小心翼翼地挖起一株黄芪——根系比普通黄芪达一倍,须根上还缠着一层细密的绒毛,像是能牢牢抓住土壤里的养分。
素问蹲下身,用小刀轻轻划开黄芪的茎秆,里面流出淡绿色的汁液,带着一股淡淡的苦味。
“这汁液里的苦味素,应该是蝗虫不爱啃食的原因。”
她若有所思,“咱们之前改良黄芪,是选了叶片厚实、茎秆坚硬的母株杂交,现在要改良甘草和当归,或许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再加上‘苦味素筛选’——选汁液苦味重的植株做母株,说不定能提高抗蝗率。”
林墨眼睛一亮:“那咱们现在就去选母株?库房里还存着去年留的甘草和当归种子,都是长势最好的那批。”
“不急。”
素问摇头,“光靠去年的种子不够,得找更多样的品种。
你去传讯给各郡医馆,让他们收集当地最耐旱、最耐虫的甘草和当归植株,不管是农户家种的,还是山野里野生的,都要带回来,越多越好。
另外,让他们记录下这些植株生长的地方——是阳坡还是阴坡,土壤是沙质还是黏土,这些都对育种有用。”
林墨领命而去,素问又回到试验田,拿起之前的《药材育种手记》——这是她这几年记录的育种心得,里面画满了植株的图谱,标注着不同品种的特性:“陇西甘草,茎秆粗,味甜,易招蝗”
“巴蜀当归,叶片大,耐寒,不耐虫”
“草原麻黄,根系深,抗风,味涩”
。
她翻到“黄芪改良”
那一页,上面写着:“改良黄芪,选陇西黄芪(茎粗)与巴蜀黄芪(耐寒)杂交,再用草木灰浸种三日,增强根系活力,抗蝗率提升至七成。”
看着这段记录,素问心里有了主意——或许可以用“跨地域品种杂交”
的方法,再加上“特殊浸种处理”
,来改良甘草和当归。
比如甘草,就用陇西甘草(茎秆粗,产量高)和草原甘草(味涩,蝗虫不爱啃)杂交,再用石灰水浸种——石灰水有杀菌作用,还能让种子外壳更坚硬,幼苗出土后更耐虫;当归则用巴蜀当归(叶片大,药效好)和江南当归(耐湿热,抗病)杂交,用草木灰浸种,增强根系的抗逆性。
想到这里,素问立刻叫来几个擅长育种的弟子,分工安排:“你们三个,负责筛选甘草母株,挑茎秆粗、汁液苦的;你们两个,筛选当归母株,要叶片厚实、根系达的;剩下的人,准备石灰水和草木灰,按‘石灰水浸种三日,草木灰拌土播种’的方法,处理种子。”
弟子们立刻忙碌起来,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