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集 初稿核验秦斩请朝廷太医参与审定(1 / 3)
雨丝斜斜地织在京城西角的青瓦上,将工部营缮清吏司所属的偏院浸得潮。
林微攥着《民间验方汇编(京畿卷)》的初稿,指尖把泛黄的纸页掐出几道浅痕——纸角已经被她翻得毛糙,边缘沾着的墨点是上月在涿州调研时,被药农的粗陶碗溅上的。
“别慌,”
秦斩的声音从案几对面传来,他刚把煮好的雨前茶倒进粗瓷杯,热气裹着淡淡的兰花香飘过来,“李院判是太医院里最肯听民间声音的,当年防治河间府痘疫,他还特意去乡下采过草药。”
林微抬眼时,正看见秦斩把茶杯往她这边推了推,杯沿凝着的水珠顺着杯壁滑下,在案几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她强迫自己松开手指,看着初稿上“桑菊饮加减方”
那一行字——这是她上个月在房山柳家村跟着老医婆王氏抄的,王氏用这方子治好了村里十几个咳得睡不着的孩童,可初稿写定时,秦斩却皱着眉说“得请太医院定夺,民间方子的剂量没个准头,万一出了岔子,连累的是百姓”
。
她还没接话,院外就传来了马蹄声,接着是随从的唱喏:“太医院李院判到——”
秦斩立刻起身整理官服,林微也跟着站起来,把初稿按页码理齐,指尖还是忍不住颤。
她去年刚考上太医院下属的医学馆研究生,跟着秦斩做“民间验方整理”
的差事不过半年,这还是头一回要见朝廷太医——从前在医学馆听先生讲课时,只说太医院的太医们最讲究“典籍为本”
,对民间验方多有质疑,她怕自己调研来的方子,会被斥为“野路子”
。
门帘被掀开,带进一股雨气,为的老者穿着石青色的太医官服,腰间挂着银质的药囊,须皆白,唯有一双眼睛亮得很,扫过案几上的初稿时,目光顿了顿。
“秦主事,”
李院判拱手,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很有力,“这就是你说的那本民间验方?我听宫里说,你为了这稿子,跑了京畿十二州县?”
“正是,”
秦斩侧身引他坐下,又指了指林微,“这是医学馆的林微,初稿的大半调研都是她做的。”
李院判的目光落在林微身上,见她手里还攥着初稿,便笑了笑:“姑娘别紧张,我不是来挑错的。
上个月永定门外有户人家,用民间的‘萝卜籽煮水’治好了小儿腹胀,比太医院的理气散还快——民间藏着真东西,就怕没人去辨真假。”
这话让林微松了口气,她把初稿递过去,看着李院判的手指落在第一页的“风寒感冒方”
上。
那方子是她在通州张家湾抄的,摆摊的老郎中说这是他祖传的,林微跟着他看了三天,见他用这方子治好了十几个赶车的脚夫,才敢写进初稿。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
李院判轻声念着,手指在“麻黄”
二字上停顿,“这剂量是不是偏多了?京畿一带冬春干燥,麻黄性烈,寻常人用二钱就够了,脚夫常年在外奔波,体质偏壮,可若是老弱妇孺用这个剂量,怕是会汗太过。”
林微立刻点头,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个账本:“院判您说得对,我当时也问过老郎中,他说脚夫们用这个剂量,若是家里老人用,就减成一钱半,还得加生姜三片。
我把这个备注写在初稿的页边了,您看——”
她翻到那一页,指给李院判看,页边用小字写着“老弱减剂,加生姜调和”
,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生姜图案。
李院判凑近看了看,嘴角露出笑意:“你倒细心,还把这些细节记下来了。
当年我在河间府,见有农户用‘附子炖羊肉’治畏寒,却没说附子要先煎半个时辰,结果有人吃了中毒,后来才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