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集 外族求学高句丽遣使送子弟入学堂(2 / 3)
来送子弟入学。”
秦斩介绍道,又转向素问,“使者已备了子弟的名册,还说他们已粗通中原话。”
素问接过兽皮卷,仔细翻看片刻,目光落在李雪的名字旁:“这位李雪姑娘,在高句丽时可学过针灸?”
李雪没想到会被点名,身子微微一僵,小声回道:“学……学过一点,跟着阿母给邻里扎过治头痛的针。”
“哦?”
素问来了兴致,从案上取过针灸铜人,“那你可知,这铜人身上的‘百会穴’在何处?”
李雪犹豫着上前,指尖在铜人头顶摸索片刻,轻轻点在颅顶正中:“应……应该是这里。
我们那里叫‘天顶穴’,说扎这里能醒神。”
素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没错,只是名称不同,位置却是一致的。
看来你们在高句丽时,也有自己的医理传承。”
她抬头看向金夷吾,语气温和,“使者放心,学堂会为子弟们安排专门的启蒙课,先补中原文字和医书基础,再随班学习诊疗之术。
只是有一事要提前说明——学堂规矩森严,每日需晨课、午练、晚研,不得无故缺席,子弟们可吃得消?”
金夷吾立刻让子弟们排成一列,对着素问深深鞠躬:“能入大秦学堂已是天赐机缘,孩子们定当遵守规矩,不负先生教导。”
那十三名少年郎弯着腰,布袍的下摆扫过地面,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们身上,竟让人想起去年医署移栽的辽东松——虽带着异乡的青涩,却透着股韧劲。
秦斩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前日草原部落送来的新参种,或许这些外族子弟,也会像那些参种一样,在大秦的土地上长出不一样的枝芽。
次日清晨,学堂的晨课铃刚响,朴成便背着行囊站在了教室门口。
他昨晚跟着杂役弟子学写“秦”
字,直到烛火快燃尽才学会,此刻手心还攥着写满字的草纸。
教室里已有不少中原弟子,见他进来,都友善地招手。
坐在窗边的弟子赵衡递过一本《医理纲要》:“这是先生让我给你的,上面有标注的读音,你若有不懂的,随时问我。”
朴成接过书,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忽然想起在家时,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将一块刻着“求医”
二字的木牌塞进他手里:“你去大秦学医术,回来时要能让部落里的人不再受寒症折磨,才算对得起那些送你去的乡亲。”
他用力点了点头,将木牌紧紧揣进怀里,翻开书跟着众人读了起来。
早课结束后,弟子们去药材房认药。
李雪看着架子上排列整齐的药材,忽然指着一味褐色的根茎问:“先生,这是‘当归’吗?我们那里只有晒干的,从没见过这么完整的。”
授课的王先生笑着拿起当归,递给她:“你且闻闻,这当归带着甘香,若是陈货,香味会淡许多。
你们辽东的高丽参,若是年份足的,切开后会有细密的纹理,和我们这里的党参不同。”
李雪接过当归,放在鼻尖轻嗅,忽然眼眶一热——在家时,阿母常用当归炖鸡汤给生病的邻里补身子,可那时部落里的当归总是不够用,常常要托商人从远方运来。
如今在大秦的药材房里,竟能见到这么多当归,还有那些她只在传闻中听过的黄芪、白术,整整齐齐地摆了满满一架子。
“怎么了?”
身旁的赵衡见她眼圈红,连忙问道。
“没……没什么。”
李雪擦了擦眼角,笑着说,“只是觉得,在这里能学到这么多东西,真好。”
午后的实操课上,弟子们学习诊脉。
朴成握着假人的手腕,手指有些颤。
他在家时学的是摸“虎口脉”
,和中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