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集 分馆开业邻县百姓纷至沓来(1 / 2)
晨光刚漫过青溪县城墙的砖缝,县西头的新华书店分馆前就飘起了红绸。
老周蹲在台阶边,最后一次用抹布擦过“新华书店青溪分馆”
的木牌,指腹蹭过烫金的字迹,又抬头望了眼天——昨儿还阴着的天,今儿竟放了晴,连风都裹着点麦收后的暖。
“周经理,灯笼再往左挪半寸!”
店员小陈踩着梯子喊,手里攥着根红绳,绳头系着的红灯笼晃悠悠擦过屋檐。
老周应着,刚要上前搭把手,就听见巷口传来轱辘声——是辆二八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个藤筐,筐里塞着件叠得整齐的蓝布衫,骑车的汉子额角渗着汗,到了店门口猛地捏闸,车把晃了晃才稳住。
“这就是新书店?”
汉子跳下车,搓着手往门里瞅,声音里带着点急。
老周迎上去,刚要开口,汉子又补了句:“俺是邻县柳镇的,听说今儿开业,能办借书证?”
这话刚落,巷口又涌来一群人。
打头的是个穿灰布衫的老太太,手里牵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小姑娘怀里抱着本卷了边的连环画,嘴里念叨着“要找《小英雄雨来》”
;后面跟着两个穿工装的年轻人,胳膊上还别着“柳镇农机站”
的红袖章,边走边商量着要借本《拖拉机维修手册》。
老周赶紧把“开业大吉”
的红横幅再扯紧些,笑着往人群里迎:“各位乡邻,别挤,都有座!
里头准备了凉茶水,先歇脚再选书!”
小陈从店里端出个搪瓷盆,里面盛着刚泡好的菊花茶,挨个儿给人递搪瓷杯。
小姑娘凑到盆边,仰着小脸问:“阿姨,能给我本书吗?我娘说,城里的书店有好多故事书。”
小陈蹲下来,从怀里掏出本崭新的《小英雄雨来》,轻轻放在她手里:“慢点儿看,看完了还能来换别的。”
正忙着,巷口又传来一阵马蹄声。
只见一辆骡车慢悠悠过来,车辕上坐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汉,车斗里堆着几个鼓鼓囊囊的布包,布包上还沾着点泥土——是邻县靠山屯的张老汉,前儿就托人捎信,说要赶在开业这天来买本《果树嫁接技术》。
“张大爷,您怎么赶这么早?”
老周赶紧上前扶他下车。
张老汉拍了拍布包,嘿嘿笑:“俺鸡叫头遍就起身了,怕来晚了书被人抢了去!
俺们屯里种了三亩苹果树,就等着这本书教俺们怎么嫁接呢!”
说话间,店里已经挤满了人。
靠墙的书架前,几个年轻人正踮着脚找书,手指划过书脊时都轻悄悄的,生怕碰坏了新书;中间的长桌旁,老太太们凑在一起,翻着《家常菜谱》,小声讨论着“这个炖白菜的法子俺家也试试”
;最里头的儿童角,小姑娘们围坐在小凳子上,听小陈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眼睛瞪得溜圆。
老周绕着店转了一圈,心里暖烘烘的。
去年县里说要在青溪开分馆时,他还犯过愁——青溪是个小县,隔壁柳镇、靠山屯更是偏远,能有人来吗?可现在看着满屋子的人,有的捧着书舍不得放下,有的拿着借书证反复摩挲,他忽然明白,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人都盼着能多沾点书香气。
“周经理,这是俺的身份证,能办张借书证不?”
穿工装的年轻人挤到柜台前,手里攥着张叠得平整的身份证。
老周接过,麻利地拿出登记表,一笔一划地填信息:“能!
填好这个,往后就能来借书了,一次能借两本,借期半个月。”
年轻人刚接过借书证,又有个穿碎花衫的妇人跑过来,怀里抱着个熟睡的婴儿,手里还攥着个布兜:“同志,俺想给俺家娃买本图画书,俺娃刚满周岁,能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