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集 得扁鹊手记记载疑难杂症疗法(2 / 4)
微的破损,上面用毛笔写着“扁鹊医案”
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笔锋间带着几分洒脱,正是扁鹊的笔迹——她曾在父亲遗留的书信上见过无数次,早已刻入骨髓。
她颤抖着翻开第一页,纸张脆弱得仿佛一碰就会碎裂,上面记载的并非寻常的药方,而是一则关于“尸厥症”
的病例:“周显王二十三年,虢国太子暴厥,四肢厥冷,脉息皆无,众医皆断为已死。
余以‘针砭之术’刺其百会、人中二穴,又以‘参附汤’灌服,每刻一诊,三刻后太子苏,唇渐有血色,七日而愈,愈后嘱其忌生冷、避风寒,三月内勿劳心……”
“是‘尸厥症’!”
秦素问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喜与激动,声音都有些颤。
她曾在秘典中见过父亲提及此症,却只寥寥数语,说此症“来势汹汹,易误判为死症”
,如今手记中不仅有详细的病因分析,还有针刺的穴位图——用朱红墨水标注出百会、人中二穴的准确位置,甚至标注了进针的深度与角度,药方的剂量配比也写得极为详尽,“参附汤:人参三钱,附子一钱,生姜五片,大枣三枚,水三碗煎至一碗,温服”
,旁边还附有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变化,“一刻后患者指尖微热,二刻后脉息渐显,三刻后能微弱睁眼”
。
“去年边陲有个村落,一夜之间有十余人突此症,当地医者都说是‘中邪’,用符水驱邪,最后竟有五人没能救回来。
若是早有这份手记……”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指尖轻轻抚摸着书页上的批注,那是父亲后来补充的治疗心得,字迹比正文稍淡,却更显温润,“后遇类似病例三例,皆以此法救治,唯需注意附子需炮制,否则恐伤脾胃”
。
秦斩凑过去,虽不懂医术,却能看出手记上的记录极为详尽。
每一则病例都标注了时间、地点、患者的年龄与症状,甚至连患者的饮食偏好、居住环境都有提及。
在“痹症”
的病例下,扁鹊记载了一位五十岁的农夫,因常年在田间劳作,受风寒侵袭,导致下肢疼痛难忍,无法行走。
扁鹊不仅记载了用“桂枝汤”
治疗的过程,还画了一幅人体经络图,用不同颜色的墨标注出气血运行的路径——红色为气血通畅之处,蓝色为阻滞之处,旁边批注:“痹症虽在骨,根在气血不畅,需针灸与汤药并用,针灸取足三里、阳陵泉二穴,汤药以桂枝汤温通经络,更要嘱患者避寒湿、多活动,每日行走百步,方能除根。”
“这些疗法,与现在的医术大不相同。”
秦素问翻到手记的中间部分,眼中的惊喜更甚,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滑动。
其中一则关于“消渴症”
的记载,颠覆了当下医者的认知——当下医者多认为消渴症“源于肾虚,需补肾滋阴”
,而扁鹊在手记中提出“消渴非独肾虚,亦与脾胃失调有关,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脏腑,反生内热,故多饮、多食、多尿”
,所用的“玉泉散”
配方中,竟有几味药材是她从未在其他医书中见过的,如“西域雪参”
“昆仑仙草”
,旁边还标注了这些药材的生长地点——西域昆仑山北麓,正是他们此刻所处的方向,甚至详细描述了药材的形态,“西域雪参,生于海拔三千丈以上雪山,根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味微苦,性微寒,能生津止渴”
。
“父亲当年竟来过西域,还现了这些独特的药材。”
她忽然想起幼时父亲曾对她说过,“医者当行万里路,见万般人,方能知病之根源,不能困于一室,守着旧法不变”
,那时她年纪尚小,只当是父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