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o集 文脉传承(2 / 3)

加入书签

无功而返。

但祭酒并没有放弃,他召集学宫里的师生们说道:“咱们这稷下学宫承载着先辈们的心血,承载着大秦的文脉,哪怕再难,咱们也要咬牙坚持下去,让学问的火种永不熄灭。”

第五章:书籍的整理与抄录

为了能让更多的典籍留存下来,官方和民间都开始了大规模的书籍整理与抄录工作。

在咸阳的藏书阁中,一群文吏在忙碌着,他们仔细地核对每一本古籍,将破损的地方修补好,然后安排专人进行抄录。

这些文吏们深知这些书籍的珍贵,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大秦文脉的一颗种子,不容有失。

而民间也有一些爱书之人,自地组织起来,互相交换书籍抄录。

有一位名叫赵轩的书生,家中贫寒,但痴迷于读书,他听闻有这样的活动,便主动参与其中。

他用那粗糙的纸张,一笔一划地抄录着,哪怕手指磨出了茧子,也不曾停歇,他想着等抄录好了,就能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有书可读了。

第六章: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在各地的讲学场合中,不同思想的碰撞愈激烈。

在一次咸阳城举办的大型讲学会上,数位知名学者登台,各自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一位主张法家思想的学者说道:“我大秦以法治国,律法便是根本,学问也当围绕着如何更好地践行律法,让国家更有序地运转。”

而一位秉持儒家思想的学者则反驳道:“律法固然重要,可人心的教化,礼义的传承,才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文脉之中,儒家的仁爱、礼义不可缺失啊。”

台下的学子们听着,时而点头,时而陷入沉思,在这样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大秦的文脉仿佛也在不断地汲取着新的养分,焕出别样的生机。

第七章:帝王的抉择与推动

嬴政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下旨,一方面大力推行文字统一,让李斯等人负责具体的规范和推广工作,确保各地都能尽快使用统一的文字来书写、记录。

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各地学府保留自己的讲学特色,允许学子们在遵循大秦律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问进行探讨。

嬴政还亲自下令,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钱财,用于修缮各地的学府,支持书籍的整理和抄录工作,并且召集各地有名望的学者到咸阳,共同编纂一部能体现大秦风貌和文化精髓的典籍。

这一系列举措,让朝野上下都看到了帝王对于文脉传承的重视,也让那些为文脉传承而努力的人们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第八章:传承中的阻碍与突破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在文字统一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因为习惯了旧的文字写法,一时难以接受,出现了抵触情绪。

地方官员们只能挨家挨户地去解释、教导,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才慢慢让大家接受。

而在学府方面,一些保守的势力试图阻止新思想的融入,觉得传统的学问才是正统,不该被“外来”

的思想所影响。

但好在年轻的学子们充满了热情和探索精神,他们冲破了这些阻碍,积极地学习和传播各种有益的思想,让学府的氛围越活跃。

在书籍抄录上,纸张的短缺也成了一个难题,于是便有能工巧匠开始研究改进造纸术,希望能让书籍的制作更加便捷,成本更低,为文脉传承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第九章:新一代的崛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秦这片土地上,新一代的学子们逐渐成长起来。

有一位名叫李逸的年轻才子,他自幼便在学宫之中刻苦学习,既精通统一后的文字,又对百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常常与同窗们一起探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