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集 丝路初通(1 / 3)

加入书签

暮色四合时,张骞勒住缰绳的手背上沁出细密汗珠。

他望着前方沙丘后渐次亮起的篝火,喉咙里像是塞了团滚烫的羊毛——那不是汉军的燧火,而是西域诸国特有的羊角灯,昏黄光晕里浮动着从未闻过的香料气息。

“大人,沙丘后有驼队!”

亲卫赵破奴的喊声里带着惊惶,他握紧腰间环刀的指节泛白,“看旗号……像是乌孙人的商队?”

张骞扯了扯被风沙磨得亮的羊皮袄,目光掠过队伍里最后三峰骆驼。

那几峰畜生背上驮着的丝绸捆得结实,蜀锦的流光在残阳下若隐若现,是他从长安出时,卫尉府特意调拨的珍品。

此刻这些华美的织物正随着驼铃轻晃,像是在无声叩问这片陌生土地的门扉。

“都解下兵刃。”

他翻身下马时,靴底在沙砾上踏出闷响,“让翻译备好说辞,就说大汉使者,求见乌孙王帐主事。”

赵破奴的刀“哐当”

落地时,远处的篝火突然躁动起来。

十几个头戴尖顶帽的身影从沙丘后涌出,他们腰间的弯刀在暮色里闪着冷光,领头者高鼻深目的脸上满是警惕。

张骞注意到那人腰间悬着枚狼形铜牌,这是乌孙贵族特有的信物——当年随博望侯第一次出使西域时,他在月氏王庭见过类似的物件。

“汉使?”

对方的汉话带着浓重的口音,像是在嚼着石子说话,“你们的骆驼,驮的什么?”

张骞示意亲卫解开一匹丝绸。

当蜀锦被抖开的瞬间,连呼啸的风沙都仿佛顿了顿——夕阳最后的金辉穿过经纬交错的丝线,在沙地上投下流动的彩云。

乌孙人出整齐的抽气声,领头者的喉结剧烈滚动,突然抬手用弯刀挑断了驼队的缰绳。

“跟我来。”

他调转马头时,羊皮斗篷扫过张骞的靴尖,“昆莫在赤谷城等你们很久了。”

赤谷城的城门是用牦牛骨混着红柳砌成的,暮色中望去像道凝固的血痕。

张骞牵着骆驼穿过城门时,鼻端突然闯入股奇异的甜香,转头看见土坯墙下排着数十口陶瓮,几个梳着双辫的少女正用木勺舀出琥珀色的液体,往皮囊里灌装。

“这是葡萄酿的酒。”

翻译凑到他耳边低语,“乌孙人说,喝了能看见长安的月亮。”

张骞的指尖猛地收紧。

他想起出前汉武帝在宣室殿赐的那杯御酒,当时陛下说:“西域若通,此后天马葡萄,皆可入汉廷。”

那时他望着阶下摇曳的烛火,总觉得这话像是句缥缈的谶语。

穿过三条铺满砂砾的街道,眼前忽然出现片开阔的广场。

数百顶毡帐像白色的蘑菇簇拥在广场中央,最北端那顶缀着铜铃的大帐前,立着位身披貂裘的老者。

他腰间的金带钩在火把下泛着冷光,看见张骞时,突然抬手将权杖重重顿在地上。

“博望侯的使者?”

老者的声音像是被风沙磨过的铜器,“你们带的丝绸,能换多少匹天马?”

张骞躬身从行囊里取出卷竹简,这是沿途绘制的西域舆图。

当他展开竹简时,火把的光晕里突然响起片抽气声——乌孙贵族们死死盯着图上那条用朱砂标出的路线,从长安直抵葱岭,像道鲜红的血脉横贯西域。

“昆莫。”

张骞的声音在夜风中微微颤,“大汉不要天马。

我们想修条路,从长安到赤谷城,让商队能踩着车轮印往来。”

老者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权杖在砂砾地上划出凌乱的弧线。

他身后的贵族们立刻骚动起来,有人用乌孙语厉声争执,有人伸手去摸腰间的弯刀。

张骞注意到老者的貂裘下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