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集 学堂兴建(1 / 2)

加入书签

咸阳城西的空地积着半尺厚的黄土,林缚踩着木屐站在土坡上时,风正卷着沙砾打在新竖起的木牌上。

木牌上用黑漆写着“关中学堂”

四个大字,笔锋刚硬,是李斯亲笔所书,却被风刮得边角毛,像只褪了色的鹰。

“相邦,这地儿原是刑徒营旧址,”

身后的县尉擦着额头的汗,“去年迁走最后一批匠人,就一直荒着。”

林缚弯腰拾起块碎瓦,瓦上还留着烟熏的黑痕。

三年前这里是兵器坊,日夜锤声震得半个咸阳城都能听见,如今只剩断墙和没膝的蒿草。

他把碎瓦丢开,望着远处渭水波光:“就这儿了。”

县尉愣了愣:“可……图纸上标的是城东那片空地,说是离勋贵府邸近,方便子弟入学。”

“勋贵子弟有太傅教,”

林缚转身时袍角扫过丛丛狗尾草,“这里要教的是农夫的儿子,匠人的徒弟。”

三日后开工的消息传遍咸阳,却没几个人当真。

百姓们蹲在城墙根下嚼着麦饼,望着城西那片荒地直摇头。

“教书?教咱娃认字能当饭吃?”

卖菜的王二嫂用围裙擦着手,“去年刚免征了一半田税,多侍弄两亩地比啥都强。”

旁边补鞋的老李头敲着钉子:“听说要建十间大屋,还要请先生。

我那小孙子倒是爱涂涂画画,可进学堂不要束修?”

这话让众人都闭了嘴。

谁都知道,那些戴着高冠的先生,一节课的束修够寻常人家买半月口粮。

直到第七天,一队穿着粗布短打的役夫扛着木料进场,领头的竟是廷尉府的舍人。

百姓们挤在路口看稀奇,见役夫们不仅没驱赶,反而给围观的孩童分了麦饼。

“娃们都来看看,”

一个络腮胡役夫边卸车边笑,“以后这儿就是学堂,先生教认字,还管午饭。”

“真不要钱?”

王二嫂的小儿子狗蛋攥着麦饼,眼里亮闪闪的。

络腮胡拍了拍他的头:“相邦说了,只要肯来,笔墨纸砚都由官府出。”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内就飞到了咸阳四郊。

第八天清晨,林缚刚走到工地,就见一群穿着补丁衣裳的孩童扒着木栅栏往里瞧,身后跟着几个探头探脑的大人。

“相邦!”

负责监工的县尉迎上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这是今早百姓递的条子,都想让娃来上学。”

林缚展开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墨迹,记着三十多个名字,有的甚至是用朱砂画的圈。

他正看着,忽然听见一阵争执声。

栅栏外,一个瘸腿老汉正拉着个梳总角的少年往外走,少年挣得满脸通红:“我要去学堂!

张木匠家的三儿都说了,能学算学,以后就不用怕账房先生糊弄咱!”

“学那玩意儿有啥用?”

老汉气得拐杖直跺地,“你爹就是认字太多,才被征去修长城,至今没回来!”

少年梗着脖子:“可李大叔说了,现在不一样了,相邦要教咱怎么丈量土地,怎么记收成,不是为了给官府当差!”

林缚朝县尉递了个眼色。

县尉连忙走过去,把老汉请到一旁说话。

林缚望着少年倔强的背影,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扒着私塾的墙,偷听先生讲《尚书》。

工程比预想的快。

工匠们听说建学堂,都卯着劲干活,原本一个月的工期,二十天就起了三间大屋。

屋脊上的瓦还没盖齐,就有百姓扛着自家的门板来帮忙,说是给学堂当课桌。

这天傍晚,林缚正查看新做的木案,忽闻一阵马蹄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