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章 普世民族才有机会实现大一统(2 / 5)
体情况。就像瑞士人一样。即便有人说法语,有人说德语,未来甚至还有不同的教派。但只要大家一起打过哈布斯堡,当过佣兵,就可以有共同的认同——或许,是因为战争的影响太过强大,以至于一起当过兵的共同记忆,直接超过了那些“文化因素”吧。
所以,这种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都追捧的英雄、都认同的道德标准,也就会成为一个共同民族的文化基石。而这,正是郭康天天念念不忘的东西。
朱文奎对此倒是兴趣一般,哪怕教士兵唱歌,主要也是希望增强军队的士气。
像现在唱的这些歌曲,好多都是之前集训的时候,郭康让李玄英编曲,然后让大家都学着唱,他和杰士卡等人就学会了,然后回来教大家的。和他们这边不少条例,都是相似的来头。至于其他的,其实没想太多。
但在郭康看来,这属于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了。
他一直认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形成一个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罗马民族认同,凝聚出一个稳定的、首先自认为罗马人的群体。然后,才能考虑如何实现长久统一,如何进入历史周期律,这种更高一级的任务。
朱文奎那边,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他眼中,反而是需要整个国家,去努力几代人,才能看到曙光的事物。
没办法,地中海这边,普通人乃至很多社会中上层,文化水平都过于一言难尽。能有个拜上帝教作为共同信仰,都谢天谢地了。更多的文化共识,根本就难以形成。
到中世纪后期,罗马人确实形成了一点民族概念,并且比罗马国家可能还多维持了几百年。但这个共识形成的太晚,而且也太弱。最终,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就消散在历史中了。
当然,如果事后诸葛亮看,蛮族的民族构建其实也没有成功多少,甚至都没法给郭康提供多少成功经验。
在郭康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拜上帝教这种普世宗教,是和罗马这种普世帝国对应的;而对本民族、本国家的信仰,是和近现代民族国家对应的。随着时代“进步”,宗教的力量日趋衰退,落后的普世帝国逐渐瓦解,被世俗化的民族国家取代。
但是,接触多了各种现象之后,郭康开始愈发怀疑这个结论。
首先,宗教的力量并非是线性衰退的。相反,19世纪后半页开始,以美国为首的不少地区,还发生了被称为“大觉醒”的宗教热潮,主流宗教纷纷开始新一轮改革,并且抢占剩余的信众群体。而没有赶上这一波的——比如塞里斯本土宗教,才会给人衰落和丧失生命力的感觉。
实际上,随着通信手段的发展,宗教的力量反而较之前有所增强。神职人员的影响力,也不再局限于本地,甚至可以绕过监管手段,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产生后果。这都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所以,这个重要的前置条件就未必是准确的。
其次,民族国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相反,同样是工业革命之后,很多民族的“觉醒”,和宗教息息相关。因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