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丰收与变局(2 / 4)

加入书签

起笑意:‘’好名字!

就叫富宁!

‘’一旁的王秀梅也不住点头。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众人身上,将这一刻的温馨永远定格。

六月底的阳光像融化的金水,毫不吝啬的泼洒在大地上。

柏油马路蒸腾着热浪,蝉群趴在老槐树上,不知疲倦的嘶呜,连风拂过脸颊都裹挟着滚烫的气息,空气里浮动着槐花甜腻的香气与青草被晒蔫后的焦香。

赵亮颤抖着拆开沈阳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烫金校名映着他泛红的眼眶,这一刻他终于兑现了对李阳的承诺。

记忆突然翻涌,曾几何时,清冷孤傲的杨雪,总是对他避如陌路,直到那场意外中他挺身而出,女孩眼中的排斥竟化作星星点点的崇拜。

从那以后,教学楼的走廊里多了并肩而行的身影,每当杨雪抱着习题本轻声唤他的名字,赵亮都觉得心跳快过解题的笔尖。

晨光熹微的图书馆,他们在机器制图与高等数学的迷宫里相互搀扶,暮色沉沉的操场,解题思路与理想憧憬随着晚风飘散。

杨雪放弃了心心念念的音乐学院志愿表,在志愿填报系统里,与他默契地勾选同一所院校。

当两枚录取通知书终于躺在同一张书桌上,明媚的阳光穿过玻璃窗,将两个人的未来轻轻叠在一起。

赵亮攥着被汗水洇湿的录取通知书,脚步生风地奔向果园,跨过门槛的瞬间,压抑许久的喜悦冲破喉咙:‘’哥!

嫂子!

我考上了!

沈阳工业大学!

‘’正在院子里逗弄孙子的李玉洁闻声转身,白随着急促的动作轻颤,当儿子把红底烫金的通知书塞进他布满老茧的掌心,浑浊的泪水立刻漫出眼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旁的赵远山扶着门框,指腹反复摩挲着沈阳工业大学几个鎏金大字。

往事如潮水般翻涌,妻子抗癌的救命钱,全家住进的新房,儿子复读的费用,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干儿子李阳的帮扶。

他喉头突然哽住,声音颤的推了推儿子:‘’还不快谢谢哥嫂!

‘’

话音未落,王秀梅已快步上前,温热的掌心按住赵亮玉弯的脊背:‘’说什么见外话!

咱们早就是捆在一条船上的亲人!

‘’阳光穿过葡萄架的缝隙,在一家人身上洒下斑驳的金斑,这一刻,感激与亲情在夏风中悄然酵。

好事接踵而来,喜讯纷至沓来。

今年,旮旯旅游休闲采摘度假村的地膜花生与黏玉米也迎来丰收的季节。

得益于覆膜技术,这批农作物抢早上市半个多月,品相饱满的花生,颗粒晶莹的黏玉米成了市场抢手货。

清晨五点,村口便排成冷链车长龙,大连市的车队准时到达,沈阳商的采购车也在陈青天父子牵线下,满载着期望驶入村道。

订单如雪片般从外县市纷至沓来,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村民弯腰采收的身影,笑语与拖拉机的轰鸣交织成欢快的丰收乐章。

与此同时,村后空地上塔吊林立,十几栋居民楼的地基已浇筑完毕。

这是李阳为四个土地入股村的乡亲规划的新居,选址经过村骨干多次实地勘察,反复研究敲定。

钢筋水泥间,蓝图正一步步化作现实。

按照施工计划,十月中旬便能竣工交付,届时,四个村的村民将告别老宅,搬进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楼房。

望着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村民们的眼里闪烁着希望,田间劳作的劲头愈高涨,汗水滴落处,这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更令人欣喜的是,李富贵、李富有、李富余和陈俊,还有赵远山家的二女儿赵兰,凭借自身努力,纷纷考入县重点高中,为各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