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o章 南方没人要我要(2 / 3)
是数量太少。
某建议,只需遣一员上将从抚河上游顺流而下,突袭南城,打黄崇一个措手不及,必可拿下临川郡。”
诸葛亮却摇了摇头,羽扇轻摇道:“文优先生此计虽妙,却忽略了临海郡的水师威胁。
若我军主力攻打临川,留略的水师若从海路北上,突袭我军后方,恐会打乱全盘计划。
亮以为,当先取临海郡,破其水师,断绝后顾之忧。
横屿船屯的船只多停靠在浅滩,涨潮时方能出海,退潮时则只能搁浅。
可派人密切观测潮汐规律,择退潮之日,遣一员智将率两千步兵,携带火油,从陆路隐蔽行军,突袭横屿船屯,焚毁其船只;再令一员上将率三千水师战船,在海口列阵,阻断留略水师的退路。
同时,遣细作潜入章安城,散布流言,动摇其军心。
待船屯被破,章安城孤立无援,拿下临海郡便如探囊取物。”
李儒闻言,眉头微蹙:“孔明之策虽能破临海水师,但若先攻临海,恐会引起周边势力警觉,若有势力暗中支援黄崇,届时我军腹背受敌,处境堪忧。”
诸葛亮微微一笑:“文优多虑了。
当前中原局势未平,地方势力多忙于自保,无暇南顾;而南边三郡各自为战,亦无精力插手别地事务。
且黄崇本是地方豪强,与周边势力交集甚少,即便求援,也难有回应。
相反,若先取临海,掌控海路,日后我军与夷洲的物资转运便无后顾之忧,且能断绝建安郡吕、秦二人从海路获取补给的可能,为后续攻打建安郡创造条件。”
徐靖听着二人各执一词,目光落在舆图上临川与临海的连线处,指尖轻轻点了点抚河与东海的交汇口:“孔明顾虑水师威胁,李儒看重粮草根基,二者皆有道理。
不过黄崇虽只有五百骑兵,但临川城防素来坚固,且其军中虽缺粮,却也能支撑三月,若仅遣一员上将突袭,恐难破;而临海郡的横屿船屯,虽有楼船之利,留略却无谋略,若我军行动够快,倒可一战而定。”
李儒当即接话:“主公所言极是!
黄崇虽粮少,但若据城死守,我军强攻恐伤元气。
不如在佯攻临川的同时,派人潜入南城,暗中联络城中因缺粮不满的士兵,许以‘破城后分粮’之诺,届时内外夹击,方能胜。”
诸葛亮眼前一亮,羽扇轻挥:“李儒先生此计可补突袭之不足!
此外,针对临海郡,可令细作散布的流言更具体些,就说‘主公已决意整顿东南海防,欲将横屿船屯划归水师直辖,留略将调往内陆任职’,让其麾下将士误以为留略失势,自身前程未卜,军心必乱。
且横屿船屯的工匠多是被迫服役,可遣人在突袭前夜,向船屯抛投劝降信,许以‘归降后免徭役三年’,届时必有工匠倒戈,助我军焚毁船只。”
徐靖颔,又看向建安郡的位置:“二位既已完善临川、临海之策,那建安郡的吕合、秦狼该如何应对?他们虽有八千兵力,却多是乡勇,且粮草短缺,若放任不管,恐在我军攻伐另外两郡时背后袭扰。
要知江东已是我徐靖的地盘,绝不容许此等割据势力作祟。”
李儒略一思索:“建安郡多山地,吕、秦二人若想袭扰,必走建溪河谷通道。
可遣三千步兵,在通道两侧的武夷山脉支脉设伏,多备滚石、拒马,阻断其行军路线。
同时,令细作将‘临海、临川已归降主公,徐公不日便挥师建安’的消息传入建安城,吕、秦本就对江东中枢心存敬畏,听闻此讯,必不敢轻易出兵。”
诸葛亮补充道:“若能再派使者携带少量粮草前往建安,明言‘主公念及二人曾为地方维稳出力,若愿归降,可保其部众编制不变’,二人见粮草紧缺之际有援助上门,又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