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灯熄了账还没完(2 / 3)

加入书签

别想进去……”

话音刚落,他身旁的人便捅了他一下,让他闭嘴。

当晚,一只信鸽自平康坊飞出,悄无声息地落入东宫的灯使手中。

消息传到李承乾案头时,夜已深沉。

“高履行。”

李承乾看着纸条上的名字,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高履行是高士廉的族侄,为人古板方正,虽身居太常寺卿要职,同时兼管户部数个重要库房,但向来以严苛着称,从不私开库房,出入库的记录更是细致到每一炷香的时刻。

正因如此,他反而成了最适合被利用的人。

李承乾当即密令王玄策行动。

次日起,一名自称新调入太常寺的杂役,开始连续往户部南库运送冬日取暖的木炭。

他每日进出,沉默寡言,从不多看一眼,只在无人注意的墙角,用木炭的粉末,悄然刻下一道道“灯影刻度”

——这是灯使的暗号,精准标记出库房内每一排柜架的相对位置。

第三日,这名杂役在搬运木炭时不慎“失手”

,一盏照明的油灯被打翻,引燃了墙角堆放的一捆废旧账册。

火光一起,守库的官吏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拉开墙边的应急水槽,引水灭火。

库房内顿时一片混乱,水汽与烟雾弥漫。

就在这片混乱之中,王玄策的另一名亲信,早已换上守库官吏的服饰,趁乱混入,迅根据“灯影刻度”

的指引,找到了存放“癸未年冬盐引”

的柜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没有时间翻阅,只是用早已备好的软蜡,飞快地拓印下那沓三联红签上签押所用的印章。

蜡模很快被送回东宫。

李承乾与王玄策在灯下仔细比对,心头巨震。

那上面竟有两套截然不同的笔迹和印章!

一套是户部标准的官印与签押,另一套,则歪歪扭扭地模仿着太子早年监国时所用的私印,笔锋稚嫩,显然是伪造的。

用途一栏,赫然写着“赈济灾民,调拨粮草”

一套盐引,两套印章,一套归档,一套提货。

长孙家的贪墨手段,昭然若揭。

证据在手,接下来便是如何让它“合法”

地出现在刑部案头。

李承乾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以问询祭祀礼仪为由,将高履行召入了东宫。

殿内香炉青烟袅袅,李承乾绝口不提盐引之事,只与他闲聊祭祀古礼,末了,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高公,孤听闻太常寺不仅掌祭祀,亦掌仓钥。

若有人假借神祀之名,行运私货之实,暗中调换祭品,以次充好,公以为该当何罪?”

高履行端着茶盏的手猛地一颤,滚烫的茶水溅出,他却浑然不觉。

他不是蠢人,太子殿下的话中之意,如同一道惊雷在他耳边炸响。

他猛然抬头,看见李承乾平静无波的眼神,瞬间明白了,自己看管的库房,恐怕早已成了别人谋私的工具,而自己,就是那个守着金山却懵然不觉的蠢货。

一旦事,他高履行就是第一个逃不掉的罪人。

他悚然一惊,冷汗瞬间湿透了内衫。

次日一早,高履行亲自带着数名心腹,以“核查腊月大祭所用祭品采买账目”

为由,大张旗鼓地赶赴南库,点名要调阅所有与“腊月供品支出”

相关的卷宗。

南库的守卫被他调动得团团转,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账目核对上。

这正是他为杜构创造的空隙。

就在高履行在库房前院与库吏大声争辩之时,杜构已带着两名刑部最可靠的勘验司书吏,从后门悄然进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