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4章 新思想的萌芽(1 / 2)
“什么,你居然敢这样说,这简直就是在侮辱全世界音乐迷心中的经典。”此刻的方同鸣,就如同受了奇耻大辱样。站立的身体都开始哆嗦起来,脸上也涨的通红。
终于他猛的一拍大腿,夹杂着怒火的语言也终于宣泄出来了:“你这是在亵渎艺术,是绝对的无知。19世纪以来,经过欧洲的音乐评论家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才终于将古典音乐定义为“超越时代的艺术”。
同时也与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区分开来,赋予其“永恒价值”的属性。这种文化建构通过音乐厅、乐谱出版、音乐教育等机制不断强化,才得以形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经典”的认知高度。
而(18-19世纪),也正是欧洲工业革命和周边扩张的鼎盛期。随着欧洲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扩大,其文化(包括音乐)也被视为“文明”的象征。
通过归化统治、教育体系和文化交流广泛传播,形成了长期的话语权优势。这种崇高的历史地位,使得古典音乐在全球范围内被早期的文化精英阶层接受和推崇,并逐渐与“高雅”“经典”等标签绑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欧洲古典音乐才终于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理论体系(如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形成了从巴洛克、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完整脉络。
同时也产生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被广泛认可的“大师”。这种系统性和历史延续性,使得其更容易被纳入学术研究和教育体系,进一步巩固了“经典”的地位。
交响乐、奏鸣曲等体裁,通过严格的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展现逻辑美感,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被视为艺术成熟的标志。
再加上管弦乐队的发展,使得古典音乐拥有前所未有的音色层次。能够表达宏大叙事或细腻情感,满足了人们对“崇高艺术”的期待。
可以说,欧洲古典音乐是全世界爱好音乐人士心中的白月光。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音乐图腾。所以我认为再花多少时间去研究都是值得的。”
“好,方教授讲的不错。”李舜应景的随意鼓了鼓掌,这才神情淡然的说道:“不过,我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古典音乐只是多元经典,而不是唯一经典。
欧洲古典音乐被大众广泛视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文化在全球的历史影响力(如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的文化输出等)。
其评价标准(如复杂的曲式结构、和声体系、“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二分法)是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但在其他文化中,“经典”的定义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欧洲古典音乐的“经典地位”,也与西方社会的教育体系、艺术机构(如音乐厅、音乐学院)、媒体传播长期绑定,形成的话语霸权有关。
其实所谓的欧洲古典音乐是最优秀的的呼声,本质上是文化筛选和建构的结果,而非客观的“绝对价值”。
至于其他文化的音乐传统,因缺乏同等的传播资源和话语权,其“经典性”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艺术价值更低。”
李舜辩驳的话语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方教授的内心。这些话语犹如一把利剑,刺破了方教授心中那层看似坚固的防御,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所坚信的观点。
由于,港岛长期以来一直被约翰牛所殖民。所谓的殖民,不光是经济上的殖民,也包括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殖民。许多人在潜移默化中,被动地接受了所谓的欧美文化更具先进性的观念。
而且由于港岛被殖民的时间长达百年之久,这种观念在广大港人的脑海中已经深深地扎根,仿佛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无法撼动的真理一般。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众多的港人正逐渐陷入一种被西方思想所自我催眠的状态。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