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63章 病历(1 / 3)
父母卧室的窗帘缝隙里,漏进一缕惨淡的天光,刚好落在顾十七颤抖的指尖。
他紧紧攥着那叠泛黄的病历,纸页边缘因年代久远而脆,每翻动一下,都出轻微的“沙沙”
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这是他第二次潜入父母卧室,却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触碰这个家诡异的核心。
窗外隐约传来小区里稀疏的声响,可房间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浓郁的药味和纸张的霉味交织在一起,包裹着他,让他呼吸都变得沉重。
顾十七先翻开了“父亲”
的病历。
封面是深蓝色的硬壳,上面用钢笔写着一个陌生的名字,字迹工整却透着一股压抑的力道。
第一页是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籍贯,每一项都指向一个他完全不认识的人。
可当他翻到“病情诊断”
那一页时,心脏猛地一沉。
“患者长期存在偏执型精神障碍,核心症状为关系妄想与被害妄想,坚信‘家是绝对安全的堡垒’,将任何外来者及改变家庭原有秩序的行为,均判定为‘恶意入侵’。”
“伴随严重暴力倾向,曾因怀疑邻居‘窥探家庭隐私’,手持铁棍砸坏邻居家门;日常表现为机械性重复行为(如固定时间巡逻、重复无意义语句),以此确认‘家庭秩序未被破坏’。”
“治疗建议: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避免家庭环境出现剧烈变动,减少刺激源。”
顾十七的指尖冰凉,病历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记忆里的诸多谜团。
难怪“父亲”
会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巡逻,难怪他会对任何微小的变动都格外敏感,难怪他会机械地重复“多放盐”
——那或许是他记忆里,“家庭秩序”
中最稳固的一个环节,是他对抗妄想的“锚点”
。
他深吸一口气,颤抖着翻开了“母亲”
的病历。
封面是浅灰色的,同样写着一个陌生的名字。
“病情诊断”
栏里的内容,比“父亲”
更加触目惊心:
“患者患有偏执型精神障碍伴躁狂作,情绪极不稳定,易被激怒。
核心妄想与丈夫一致,坚信‘家是堡垒’,且将‘维护堡垒整洁与秩序’视为要任务,任何破坏整洁的行为(如乱摆物品、未及时清理垃圾),都会被她判定为‘入侵信号’。”
“伴有严重睡眠障碍,长期依赖药物入睡;一旦睡眠被打断或无法入睡过12小时,会出现严重的躁狂症状,表现为攻击性语言(辱骂)、暴力行为(持械攻击),且攻击目标多为她认定的‘入侵者’。”
“治疗建议:联合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与镇静药物;辅以情绪稳定剂(如蜂蜜水),缓解焦虑情绪;避免在其休息时段打扰。”
蜂蜜水!
顾十七的眼睛猛地一亮。
线索卡里提到“蜂蜜可暂时降低母亲警惕性”
,原来并非蜂蜜本身有什么诡异功效,而是它本就是医生开具的、用于稳定“母亲”
情绪的辅助药物!
之前他给“母亲”
喝蜂蜜水后,她的警惕性果然下降,正是因为药物起了作用。
他继续往下翻,在病历的最后几页,看到了几张夹在里面的诊疗记录。
记录上的日期是半年前,字迹换成了另一种娟秀的字体,应该是主治医生所写。
其中一条记录,让他的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患者夫妻二人病情加重,对‘入侵者’的妄想愈强烈,已出现针对‘虚拟入侵者’的攻击行为。
为避免生意外,建议聘请心理医生进行家庭干预,采用‘角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