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o章 死得太晚了(3 / 4)

加入书签

/p>

只可惜他还是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了一场自家人的叛乱,而那也证明了中央集权对天下安定的好处。

好歹是刘邦统一的。

这要是换成项羽那货……

“卢绾……”

嬴政说起这个人就有些迟疑。

虽然看上去,卢绾是因为害怕被刘邦一起咔嚓了而叛逃的。

可李缘能这么想,嬴政不行。

他是个君王,代入到刘邦的视角,卢绾的行为简直不可饶恕。

作为刘邦的至交,一个可以自由出入刘邦卧室的人,他们俩会不清楚对方的心思吗?

刘邦都明摆着要铲除异姓王了,你还看不出来?

就算不是王了,你觉得刘邦会亏待你?

“怕不是不愿意放弃那王爵尊位吧?”

嬴政说:“你好像说过一句话来着:叫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如果刘邦那时候连他卢绾的王位都不允许,卢绾怕是会感到这人变了,由此才会害怕他杀自己。”

李缘点了点头。

对于这种历史分析,他和嬴政压根不是一个段位的,他只负责听和点头就行。

而这事嬴政也只能和他讨论,不方便和吕不韦去讨论。

看到他这样,嬴政也自觉没趣。

“接着给寡人说李隆基。”

“哦。”

李缘翻出了《旧唐书》。

虽然《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等都记载了唐朝的事,可由于一些史官的主观因素,嬴政连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历史都没听完就让李缘以《旧唐书》为主。

实在是另外两本里面,宋朝人写的一些内容让嬴政这个秦国人都听不下去了。

当听到宋朝史书里说唐太宗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差点就立了亲弟的原配杨氏为皇后时,嬴政当即就不屑了。

“唐太宗若有如此善变,那么那些功臣怎么没一个死的?怪不得你们后世会说司马迁是史家绝唱,原来是他以后史家成这样了?!”

这是嬴政当时的原话。

司马迁虽然较为公正、不会将别人的功绩抹掉或者功过不写,但依旧有个人情绪,看《史记》时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他喜欢谁。

原本嬴政还对他有些不爽,毕竟这货不喜欢自己。

可自从听到后世其他史官写的史书后,他现司马迁还真是难得,至少他真的会将别人的功过写出来供后人自己想,他的主观态度不影响他对你功过的记述。

哪和宋朝一样,直接编……

宋朝史官直接将司马迁在嬴政心里的地位拔高了。

李缘翻到了自己上次说的那一页。

“八载春正月甲申,赐京官绢,备春时游赏。

二月戊申,引百官于左藏库纵观钱币,赐绢而归。

三月,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于中受降城北筑横塞城。

夏四月,咸宁太守赵奉璋决杖而死,着作郎韦子春贬端溪尉,李林甫陷之也。

幸华清宫观风楼……”

嬴政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其实李林甫当政时期,唐王朝的中央朝廷里就已经有乱象了。

然而李隆基还是在沉迷享乐,于华清宫中与杨贵妃嬉戏。

你说他全然不知道吧,未必。

可你说他聪明吧,他却坐视局面展。

后世有人说,安史之乱的根源是唐朝建立之初地方权力过大,李渊和李世民他们要么是对自己太过自信,要么就是因世家局面不好收权而没办法。

先不说这两人当初是怎么想的,仅说地方权力过大这事。

仔细一想就会现,这是安史之乱爆的基础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地方权力过大?

那怎么之前那几任皇帝期间没爆安史之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