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奇台 天山北麓丝路旧梦(1 / 3)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吉木萨尔的星夜尚未褪去,天山北麓的晨风已悄然吹起。

驱车西行,我沿着蜿蜒的公路,穿过丘陵、田野与羊群,向更辽阔的草原和绿洲深处进。

前方的路标上,“奇台”

二字逐渐明晰。

这是一座因地处要冲、得天独厚的农牧资源和厚重的丝路历史而闻名的北疆重镇。

奇台,古称“北庭都护府”

治下重地,意为“神奇的台地”

它是天山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也是绿洲与戈壁、农耕与游牧、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

每一寸土地下,仿佛都埋藏着古道遗梦与拓荒传奇。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5章,奇台。

天山北麓,丝路绿洲,

这是古今交响与边地奇迹的汇合处。”

一、天山北麓:草原、绿洲与丰饶田园

奇台的第一印象,是辽阔无边的田野和蜿蜒起伏的丘陵。

天山雪水在这里分流为无数沟渠,滋养着一片片麦田、棉田、玉米地、葡萄园。

春夏之交,田野间一片翠绿,麦浪翻滚,农舍点缀在果树间。

我走进奇台县郊外的一个农场。

这里的现代农业如诗如画,滴灌喷灌系统、智能温室、无人农机随处可见。

农场主老高自豪地说:“奇台的黑土地,种啥都能出好收成。

过去全靠老天爷赏饭,现在科技种田,啥旱涝都不怕。”

他带我参观果园,杏子、苹果、葡萄挂满枝头,蜜蜂在花间飞舞。

田间,妇女们在采摘,孩子们奔跑打闹,牛羊悠然吃草,生活安逸而充实。

我写下:

“奇台,是田园的奇迹。

每一粒麦子、每一棵果树,

都记录着开拓者的坚韧与土地的温柔。”

二、丝路遗韵:古道新城的风骨

奇台地处丝绸之路北道要冲。

汉唐时,这里曾设“北庭都护府”

,历经吐蕃、回鹘、元、清的更替,是丝路上商队、使节、僧侣、诗人往来的重地。

境内分布着烽燧、古道、墓葬、佛寺遗址,见证着千年变迁。

我前往着名的“奇台古城”

遗址。

黄土残垣、石碑断壁依稀可见,风吹过荒草,仿佛还能听到驼铃与号角。

考古队员向我展示出土的陶罐、铜钱、马鞍和胡服残片。

讲解员说,奇台不仅是边地驿站,更是多民族融合、东西文化交汇的节点。

我还参观了奇台博物馆。

这里展陈着丝绸、石雕、佛像、契丹文石碑、西域钱币、手工艺品等文物。

每一件展品,都是古道辉煌的缩影。

夜晚的老城巷子里,回族小吃、哈萨克毡房、汉族老院、维吾尔茶馆并存。

老艺人吹起冬不拉,青年们在灯下低唱古谣。

我写下:

“驼铃已远,烽火已冷,

但丝路的脉络,

仍在奇台人的生活里流淌。”

三、多民族融合:新边疆的烟火生活

奇台是多民族共居的家园。

汉、回、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

市区清真寺与汉庙毗邻,街头小吃摊、手工艺品铺、果蔬市场、农贸大集热闹非凡。

语言、服饰、节日、饮食交错融合,成为新边疆生活最鲜明的底色。

我在奇台大巴扎流连。

摊主们用普通话、哈萨克语、回族话、维语热情招呼旅人。

馕、烤包子、烤肉串、葡萄干、杏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