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o章 达坂城 风口古道天山牧歌(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鄯善的沙海夜色仿佛还在心头荡漾,我已踏上西行的新路。

越过吐鲁番盆地的晨曦,列车穿过苍茫戈壁与盐碱地,向着天山的皑皑雪顶疾驰。

远远望去,山脚下有一条古老的交通要道,风声猎猎、驼铃悠远,那正是驰名中外的达坂城。

达坂城,地处天山南麓,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咽喉要塞。

这里,既有苍劲的风口和险峻的古道,也有辽阔的草原和牧歌生活。

千百年来,无数商队、驼铃、士兵、旅人,或翻越雪山,或流连草原,留下了传奇与歌谣。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o章,达坂城。

天山风口,牧歌之地,

这是丝路古道的关隘,也是绿洲牧野的诗行。”

一、风口之地:天山的门与路

达坂,维吾尔语意为“山口、垭口”

达坂城正坐落在天山山脉的一个大风口,被称作“西北第一风口”

据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在刮风,最强时能把石头卷起、牛羊刮翻。

旅人初至,风如刀割,耳畔只有呼啸的风声和远处列车的汽笛。

我在达坂古道驻足,脚下是碎石铺就的驼队旧路,路旁立有残破的界碑和驿站遗迹。

导游是本地哈萨克族小伙阿力,他讲述着旧时商队翻越达坂城的艰难:“过去的骆驼商队要在风口里结队前行,一路祈祷风不要太大,队伍不要走散。”

今天的达坂城,已是交通枢纽。

高公路、铁路并行而过,风力电机组成片林立,白色风车在蓝天下旋转,给这座小城增添了现代的诗意。

我写下:

“风,是达坂城的魂。

一条古道,几许风雪,

无数旅人因风而聚,也因风而别。”

二、天山脚下:草原、牧歌与人家

离开风口古道,我跟随阿力来到天山南麓的草原。

初夏时节,草原绿意葱茏,野花点缀。

哈萨克、维吾尔、汉、回、蒙古等多民族牧民在此放牧牛羊,毡房、羊群、骆驼和马队分布在起伏的草坡上。

阿力的家在草原深处。

哈萨克毡房外,牧女正在熬奶茶、烤馕,男人们策马赶羊,孩子们追逐着羊羔。

草原的风吹来乳香与青草气息。

阿力的母亲热情地为我倒上一碗热奶茶,笑着说:“我们在风里生活,也在风里歌唱。”

傍晚时分,牧民们围着篝火弹起冬不拉,歌声悠扬。

草原上传来一古老的哈萨克牧歌,也有新一代牧民用手机播放着流行音乐。

大家唱歌跳舞,讲述着祖辈迁徙、放牧、守护草原的故事。

我写下:

“草原,是天山的温柔。

风带来奶香与歌声,

每一顶毡房,都是自由的心房。”

三、达坂城的传说与歌谣

达坂城最有名的,不只是风和草原,还有一脍炙人口的民谣——《达坂城的姑娘》。

这歌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被无数人传唱。

歌词里说:“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大又甜。

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她们的脸蛋像苹果一样。”

我在镇上的小广场上,听到一群孩子在弹唱这歌。

街边的水果摊摆着本地的西瓜、哈密瓜,摊主自豪地说:“来尝尝,达坂城的瓜,绝对甜!”

旅人们在此驻足,总会哼起这熟悉的旋律。

小镇上,还有许多关于“风”

的故事。

老人们说,风能带走一切烦恼,也能带来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