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吐鲁番 火焰山下丝路传奇(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清晨,哈密城的晨风还带着昨夜瓜果的清香,我已背上行囊,乘坐西行的列车,踏入天山南麓那片着名的热土。

一路向西,戈壁与绿洲交错,远处天山银装素裹,而脚下大地却烈焰翻滚。

随着太阳高升,一座因“火”

而闻名的城市渐渐显现——吐鲁番。

吐鲁番,这片中国最干燥、最炎热的盆地,却因巧夺天工的坎儿井和千年丝路的绿洲传说,成为西域的明珠。

这里是葡萄的家乡,是楼兰古国的余响,是火焰山的传说,是无数驼铃和旅人梦开始的地方。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28章,吐鲁番。

火焰山下,坎儿井边,

这是绿洲与荒原交织的奇迹。”

一、火焰山:神话与大地的烈焰

抵达吐鲁番的第一站,我直奔火焰山。

炎炎烈日下,赤红的山体像是燃烧的火焰,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芒。

山脚下的温度计,数字仿佛在与大地比赛——这里,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o摄氏度。

站在山下仰望,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壑,像极了烈焰跳动的舌头。

导游笑着说:“火焰山不只是地理奇观,更是文化地标。”

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到民间关于恶龙和仙女的传说,这座山早已成为中国人想象中的“热与奇”

的象征。

我顺着栈道攀登山坡,烈日炙烤下,汗水浸湿全身。

却见山顶上,风吹过石缝,偶尔有几株仙人掌和骆驼刺顽强生长。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与生命的倔强。

我写下:

“火焰山,是神话与现实的交界。

烈火烤不尽希望,

每一块岩石都记着千年的热情与传说。”

二、坎儿井:地下水脉的生命乐章

在这片干旱如火的土地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迹,莫过于坎儿井。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儿井系统由井口、暗渠、明渠和蓄水池组成,纵横数百公里,把天山雪水悄然引入吐鲁番的千家万户。

我走进坎儿井博物馆。

展厅内,沙盘模型、实物剖面、古代工具和劳作场景还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地下的“生命工程”

之旅。

讲解员说:“吐鲁番年降水仅16毫米,却有绿洲无数,全靠这些‘地下河流’。”

在一处农家坎儿井边,清凉的水自地底涌出,沿着沟渠流向葡萄园。

老农递给我一瓢井水,甘甜清冽,沁人心脾。

他自豪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坎儿井活下来的。”

我写下:

“坎儿井,是沙海下的诗,

是先民对生存的执着与智慧。

水声潺潺,是希望在大地深处流淌。”

三、葡萄沟:丝路绿洲的甜美乐章

吐鲁番最不容错过的,是葡萄沟。

炎热的阳光和坎儿井的滋养,使这里成为中国着名的葡萄之乡。

葡萄沟如一条绿色丝带,贯穿在火焰山脚,万亩葡萄架层层叠叠,翠绿如画。

我穿行在葡萄沟的田园小道。

架下密密匝匝的葡萄叶遮蔽烈日,清凉如春。

串串葡萄晶莹剔透,紫、绿、红、黄各色俱全。

维吾尔族姑娘热情地请我品尝:“这是无核白,这是马奶子,这是黑珍珠!”

一口咬下,汁水四溢,甜中带着淡淡的清香。

葡萄晾房里,成排的晾架上挂满正在风干的葡萄干。

房外,维吾尔大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