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8章 固原 六盘山下黄土回响(2 / 2)

加入书签

喷灌系统滋润着农田。

村头广场,老人们拉着二胡,妇女们跳起锅庄舞。

孩子们在操场追逐,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

村支书自豪地告诉我:“我们现在靠种地、养牛、打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饭桌上,村民端来热气腾腾的羊肉臊子面,还有用小米熬成的稀饭。

大伙儿围桌而坐,说着家乡和远方,脸上满是笑意。

我写下:

“高原的风,吹皱岁月的脸庞,

却也吹开了生活的花朵。

移民的新家园,是苦难后孕育的温暖。”

四、民族交融:回汉和谐的边地情怀

固原是多民族聚居地,尤其以回族人口众多而闻名。

城市街头清真寺穹顶高耸,汉族庙宇香烟袅袅。

各族群众通婚共处,回汉菜肴交融,节庆热闹非凡。

我在固原市区最古老的清真寺内参观。

寺院建筑中式与阿拉伯风格融合,院内百年梧桐荫凉,老者诵经声低回。

寺外的市集,回族小吃摊与汉族面馆一字排开,香气四溢。

街角茶馆里,几位老人围桌喝茶,边下象棋边畅谈时事。

年轻人则热衷于电商、直播,把固原的苹果、枸杞、蜂蜜卖到全国各地。

傍晚,我在老城区小巷中漫步,听见窗内传来小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巷子尽头,孩子们用方言追逐打闹,生活热烈而充满生机。

我写下:

“固原是民族的花环,

不同的语言和信仰,

都在黄土地上绽放。”

五、革命记忆:长征的红色印记

固原,还是红色热土。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在这里迎来革命转折点。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静立山脚,馆内陈列着革命先辈用过的枪炮、鞋帽和手稿。

墙上“不到长城非好汉”

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我随参观团来到纪念馆。

讲解员讲述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与信念,许多游客眼中闪烁泪光。

在纪念碑前,大家肃立默哀,敬献鲜花。

山道上,红军足迹标牌一路延伸。

山风中,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号角与歌声在云端回荡。

孩子们在山脚种下小松树,象征希望与传承。

我写下:

“六盘山下的每一寸土地,

都浸润着信仰与牺牲。

红色记忆,是固原最厚重的根。”

六、山地夜色:高原星空下的思索

夜幕降临,固原山城灯火点点。

晚风清凉,月光洒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

街市热闹非凡,夜宵摊点飘着牛肉干、炒凉粉的香气。

城南的河畔公园,有青年在唱歌弹琴,老人们围坐下棋。

我独自来到山顶,仰望西北夜空。

繁星点点,银河横跨天际。

风中传来远处村落的狗吠和孩子的笑声。

高原的夜格外辽阔,也格外安静。

我的心在这片黄土与绿意交错的土地上沉静下来。

六盘山、丝路、移民、革命、民族——固原是中国西北人文与地理的交汇,是历史回响中的坚定脉搏。

我在地球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o8章,固原,记。

六盘山下的古道新梦,

是黄土地上不息的生命赞歌。”

下一站,平凉。

我要越过陇山,去往关陇要道,看一看丝绸古道与黄土高原的下一个故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