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邯郸 赵风未息古道尚行(1 / 2)
我是吴阿蒙。
走出太行山的褶皱,我抵达了河北南端这座有着“赵国都城”
之誉的城市——邯郸。
这是一个名字本身就沉甸甸的地方。
她曾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兵马纵横、铁骑如风,也曾是邯郸学步、滏水流韵之地,文武双修,百家争鸣。
她的历史,像一条深沉的长河,带着古代的锋芒,穿越尘世而来。
而今日的邯郸,却在古意之外,多了一份钢筋水泥的质感和人间烟火的柔软。
我来,是想在这夹缝之间,听听赵风是否仍在,古道是否仍通。
一、赵苑晨光:残垣旧意,刀剑犹响
初到邯郸,我的第一站是赵苑公园。
这里曾是赵国宫殿所在,现今成为一片绿意盎然的休闲场所。
天光未亮,我便进入园中,石桥、亭台、水榭之间透着寒意。
我站在一块“赵国铜马”
雕像前,听到旁边晨练的老者说:“年轻人,你知道这马从哪来?”
我笑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老者点头:“那是邯郸的脊梁。”
他练的是太极,却口中低声念着:“文有荀卿,武有廉颇,智有蔺相如,义有赵奢。”
这四句话如雷贯耳。
我仿佛能听到远古沙场上铁蹄掀起的尘烟,也看到城墙之上,旌旗不倒,信念不灭。
我写下:
“邯郸的骨,不藏在碑中,
而藏在晨练老人的掌心;
赵国虽远,风犹未歇,
马踏尘土,仍可追梦。”
二、学步桥畔:传说之外的自省之路
我沿着古城南行,走到了传说中的“邯郸学步桥”
。
桥很小,横跨一条人工小河。
桥旁设有雕塑,一位孩童踉跄学步,另一旁则是一位失望的老者捂着额头。
许多人匆匆而过,不曾停留。
我却站了许久。
“邯郸学步”
,这个成语似乎总被拿来讽刺模仿者的失败。
但真正来到桥边,我忽然觉得,它未必只是一个失败的寓言。
学步,本就是人类所有进化的;摔倒,本就是重新起步的可能。
我遇到一个小学老师,她带着一群孩子来春游,对我说:“我们告诉他们不要笑‘学步’,要学会‘悟步’。”
我记下:
“邯郸的故事,不为讽刺,
为提醒;
不是每一次摔倒都可笑,
有些是走向自己的开始。”
三、广府古城:太极之源,静中生动
第三日,我向东行,来到邯郸永年区的广府古城。
这里是杨式太极拳的源地。
古城仍保留着完整的护城河、城门和灰砖青瓦的老街巷。
一位中年太极传人正在城隍庙前教拳。
他邀请我尝试,几步缓行之后,他轻声道:“急不得,急则乱,乱则散。”
“你知道太极的核心是什么吗?”
他忽然问我。
我摇头。
“是守。”
他说,“世道乱时,你得稳住心。”
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种气质:与战国时的锋芒不同,邯郸亦有一种守住本源、涵养气度的从容。
我写下:
“邯郸的拳,不在击人,
在自守;
城虽不再战,
心犹未失阵。”
四、滏阳河畔:水意流年,文脉长存
黄昏时分,我走到滏阳河边。
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自古滋养着邯郸的平原与人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