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盐城 风与鹤的边界盐与水的交响海岸湿地的守望之城(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从淮安向东,车行越过一片片平坦的田地与交错水网,进入一座名字带着咸意、却处处柔光的城市——盐城。

这是一座因盐而得名的城市,是华东盐运的古老节点,也是一片风起云涌的滨海湿地,是候鸟的驿站,是渔民的故乡,是现代城市与自然生态最温和的对话者。

我站在黄海岸边,潮水未至,滩涂广阔,风卷沙声如语。

一只丹顶鹤从远处起飞,白羽如帆,振翅划破天边的宁静。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海岸边缘、风鹤交集、盐脉牵引之地郑重落笔:

“第199站:盐城。

她不是高调的名城,

却是一座默默为大地和生命守候的城市。”

一、大丰麋鹿保护区:归来的神兽与人与自然的约定

我第一站来到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风大,天阔,鹿群隐现于芦苇丛间。

它们警觉而不惧,温顺却有力。

讲解员告诉我:“麋鹿曾绝迹,是这块湿地让它们重生。”

我站在远望塔上望着鹿群缓缓前行,天地之间仿佛只有蹄声与草动。

一位生态巡护员说:“我们不只是守鹿,更是在守一段失而复得的尊重。”

我写下:

“盐城的鹿,是时间借来的灵魂,

不是供人猎奇的图腾,

而是自然赠给这片土地的一种原谅。”

二、东台条子泥滩涂:一段被风吹出的诗行

第二日清晨,我赶赴东台条子泥滩涂,等一场潮起。

在这里,我第一次真切看见“黄海湿地”

的呼吸。

退潮之后,泥滩铺陈数公里,天与地之间只剩下风、沙、水鸟和寂静。

成千上万只候鸟停留于此,羽翼翻飞,掀起一片生命的白浪。

一位拍鸟者将长焦镜头借我,我看见一只丹顶鹤正在振翅欲飞。

“它要飞回东北。”

他低声说。

我点点头,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也是路过的飞鸟。

我写下:

“盐城的滩,不是景点的精致留白,

是万物归来的盼,是大地张开的怀;

她以滩泥留鸟,也留住了人对自然的敬畏。”

三、盐都区老街:盐运驿站上的市井脉络

我离开滩涂,走入城市的“旧心脏”

——盐都老街。

青砖小巷、盐仓遗址、老茶铺与手工糕点铺交错其间。

街角卖桂花糕的婆婆向我招手:“来尝尝,盐城人都吃这个过中秋。”

我接过热气腾腾的糕点,一口下去,咸中带甜,软糯温润,竟吃出一种家乡的质感。

她笑着说:“我们这儿,做菜做糕都要用点盐,盐不是味,是根。”

我写下:

“盐城的街,不靠霓虹装点,

她靠的是炉火边的老味道、岁月中不改的手艺;

她告诉我:盐是味觉的骨头,也是生活的支点。”

四、新四军纪念馆:风沙中的铁骨柔情

第三日,我参观新四军纪念馆。

这里记载着盐城作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那是一段没有喧哗却血与汗交融的记忆。

展厅中陈列的照片、军装、文稿,仿佛仍有泥土与硝烟的味道。

一位讲解员讲到“盐阜区”

在战争年代的支前事迹时哽咽了:“他们没有名字,却撑起了后方的一切。”

我站在烈士墙前,看着那些陌生的名字,脑海中却响起那一句熟悉的誓言:“为人民。”

我写下:

“盐城的红,不是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