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马鞍山 铁火之下的诗魂余韵一座炼钢之城的柔软与不朽(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沿长江东去,列车穿越晨雾中的滩涂与田野,宛如一条穿针走线的银蛇,轻盈却不失力量。

当车缓缓驶入马鞍山站,我下意识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钢铁厂区特有的微热与矿物味,夹杂着晨风与江水的潮意。

马鞍山,这名字中带着“鞍”

与“山”

的城市,自古就有一种粗犷与奔放。

它是中国的“钢城”

,但在一座巨大的炼铁高炉旁,我却更常想起李白。

这里不仅有铁,也有诗。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长江南岸、钢铁炉旁、诗与铁共鸣之地郑重落笔:

“第192站:马鞍山。

她不是冷硬的机器之都,

而是藏着千年诗魂的炼火城市。”

一、马钢厂区:钢铁之心的跳动节奏

我第一站便走进马鞍山钢铁厂——马钢。

高炉如山,输送带如龙,轰鸣声震耳欲聋。

厂区内井然有序,每个工人都像一颗螺丝钉,却又带着精密机器般的尊严。

我戴上安全帽,跟着一位老工人进入热轧车间。

炉火熊熊,铁水奔流,如同一条流动的太阳河。

他说:“你看到的不是铁,是人心。

没人比我们更懂热。”

我写下:

“马鞍山的钢,不是冰冷的工业产品,

它是火,是汗,是坚持,是祖辈留下的背影;

是城市心脏跳动时,出的最有力回响。”

二、李白祠:一杯诗酒醉江南

第二日,我来到当涂县,李白纪念馆坐落于此,周围松柏静穆,古意盎然。

馆中一块碑上刻着《将进酒》的片段,墨痕苍劲,宛如李白醉中挥笔的风采犹在。

讲解员说,李白在晚年常游此地,饮酒作诗,也许正是在这座江畔小城,他与庙堂终究决裂,只求一纸江湖、一壶清酒。

我坐在馆外的石凳上,看着远方江水悠悠,轻声吟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写下:

“马鞍山的诗,不在庙堂,而在炉旁;

她不是锦绣堆砌,而是铁石心肠里开出的花;

在轰鸣与烈焰之间,有人仍愿把句子写成轻云。”

三、采石矶:长江回处,天地一肩担

第三日清晨,我登上采石矶。

这里是长江拐弯的地方,江流冲刷岩壁,涛声如鼓。

岩石苍劲,松柏挺立,有一块石碑上写着“天下第一矶”

,下方刻有历代文人题咏。

我伫立崖边,看江水滚滚而来,在此转身,心中突然生出一股说不出的敬意。

一位当地老人笑着对我说:“这水啊,拐弯不代表退缩,是懂得选择方向。”

我写下:

“马鞍山的水,是直中的曲;

她教你如何在不退让中找到柔软,

如江心拐角,藏着勇气,也藏着智慧。”

四、雨山湖公园:钢城中的温柔绿意

午后,我来到市中心的雨山湖公园。

湖面宁静,微波荡漾,仿佛这里并不属于一座重工业城市,而是江南某个寻常小镇。

儿童在喷泉旁奔跑,老人在树荫下打牌,青年情侣在湖边练琴唱歌。

一位大妈热情地邀请我喝一杯自带的桂花茶,“年轻人多来走走,别老盯手机,看看我们这湖,多解乏。”

我笑着接过,竟也觉得这一杯温水,胜过咖啡无数。

我写下:

“马鞍山的柔,不是刻意掩饰的软,

而是劳作之余,仍愿为家人为爱人,为生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