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抚州 才子之乡梦境之城汤翁戏梦的人文沉章(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离开南平,我穿越武夷山脉西段,再次踏上江西大地。

绿野铺展,群山转为丘陵,稻田闪着光,风吹云卷。

我抵达了一个与“文”

字紧密相连的地方——抚州。

这里是临川的所在地,是“才子之乡”

,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等文宗皆出自此地;这里是“梦的故乡”

,一出《牡丹亭》,便将抚州写入千古戏梦。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赣东腹地、临川水畔、文风鼎盛之处郑重落笔:

“第175站:抚州。

她是笔墨所向,是文章所生;

是一座将才情种进稻香与市井中的城市。”

一、临川才子:笔墨之间的骨与魂

我第一站前往王安石纪念馆。

园林雅致,碑林林立。

我站在王安石铜像前,看他手持书卷,神情肃然。

馆内陈列着他的《答司马谏议书》手抄本、一页页古籍,一位老讲解员说:“临川出才子,但才子不止于才,而在于担当。”

我问:“你最喜欢他的哪一句话?”

他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句,足以震人心胆。”

我写下:

“抚州的才,不是炫技,

而是清醒的锋芒,是敢于唤醒时代的醒笔。”

二、汤显祖故里:梦中戏,戏中人

我来到汤显祖纪念馆与临川古城戏台。

馆内陈列着《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临川四梦”

,戏台前游客如潮,讲解员穿戏服登台解说。

一段昆曲唱腔在午后响起,仿佛时光倒转,杜丽娘在幕帘之后轻唤梦魂。

我在院中独坐,一位年轻戏曲志愿者端茶给我,说:“我们这儿的人,从小听《牡丹亭》长大。”

我写下:

“抚州的梦,是戏台上唱尽的生死离合,

也是现实中仍愿为情执笔的那份执拗。”

三、临川书院与文昌阁:旧时学风仍在

第三天,我沿青石巷走入文昌阁与临川书院遗址。

这里曾是古时育才重地。

院内静谧,香樟掩映。

几位学生正在亭中背诵《千字文》,一位年长者循循善诱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站在长廊尽头,看古墙斑驳,忽觉这书院不是废墟,而是一座精神灯塔。

我写下:

“抚州的教,不在于传科举之术,

而在于点亮文字背后那根‘立人’的烛芯。”

四、梦湖之畔:戏梦人间,水润文章

午后,我在市区东部的梦湖边走了一圈。

湖水清澈,倒映柳影,湖心亭中,几位老者正在抚琴对吟。

我靠在石栏边,耳边传来《游园惊梦》的旋律。

一位白老人说:“梦湖之梦,不是睡梦,而是文梦。”

我问:“梦有尽头吗?”

他说:“梦不尽,只要有人相信它。”

我写下:

“抚州的湖,不靠景胜,而靠神韵;

她是一场对人间真情的慢叙,不断演,不肯散场。”

五、黎川县古镇:民间笔墨与戏台延续

最后一日,我前往黎川县。

古镇保留着大量清代街巷和徽派建筑。

石桥之上是旧日邮驿,古巷之中藏着民办的“临川小戏班”

一位年轻戏子正化妆待场,我问他:“你为何不去城市大舞台?”

他说:“因为我们这儿,观众虽少,但都懂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