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九江 江湖之汇庐山之下在山水交响中觉醒的通达之章(1 / 2)

加入书签

离开咸宁,我顺着长江而行,进入江西地界。

一路南风微暖,江面宽阔澄澈,船只如梭。

我抵达的是一座历史与地理均称得上“要冲”

的城市——九江。

这是一座“江湖之城”

她东接鄱阳湖,北望长江,是古时楚吴交界的兵家要地,也是近代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她更是一座文人墨客屡屡驻足的山水名地:庐山巍峨在侧,匡庐奇秀自古令人神往。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长江与鄱阳交汇之角、庐山影下、文化与地理同频共振之处郑重落笔:

“第167站:九江。

她是江流之口,是山水之心,

是一座既可遥望远方,也能独对灵魂的江南城。”

一、庐山初见:云雾背后的诗意轮廓

我第一站直奔庐山。

乘缆车上山,白云在脚下翻涌,远处山峰层叠,似乎每一块岩石、每一棵松树都在述说着千年故事。

路上遇到几位摄影者,他们说:“庐山不是看风景,是等一场气息。”

我在五老峰下小憩,忽然想起白居易、苏轼、李白都曾在此留下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站起身,望向群峰深处,脑海却浮现了一个念头:庐山不仅遮住了人的眼,也让人看清了心。

我写下:

“九江的山,不是用来攀登的,而是用来沉思的;

她不是明媚,而是内敛;不是峻峭,而是回响。”

二、浔阳江畔与琵琶亭:江流中的低语与高唱

第二天,我来到浔阳江头。

古色古香的琵琶亭伫立江畔,传说中白居易夜闻琵琶女之地仍存余韵。

我坐在长亭石凳上,江水滚滚而过,暮色苍茫。

几位市民在亭前低声朗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问一位中年人:“你觉得这亭子留着还有意义吗?”

他淡笑:“现在人也还在沦落,也还在找懂琴的人。”

我写下:

“九江的水,不只是江水,更是人的心水;

她承载的不是航道,而是沉浮,是落寞,是偶然相识的瞬间知音。”

三、白鹿洞书院:思与学的百年回响

我沿着山路来到白鹿洞书院。

这是宋代理学重镇,朱熹讲学于此,百年之后,学脉犹存。

书院依山而建,格局古朴,山泉绕庭,儒风尚在。

我遇见一位背着书包的少年在门口抄录碑文。

我问他:“你看得懂吗?”

他说:“不全懂,但我想记住它。”

我写下:

“九江的书院不是教育的,而是修心的入口;

她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提醒人如何安放思想。”

四、开门见湖:鄱阳湖上的生与寂

我乘车南下至都昌县沿鄱阳湖区域,乘船入湖。

鄱阳湖烟波浩渺,水鸟翔集,渔舟穿行其间。

我与一位老渔夫同船,他说:“这里每年涨水退水,像人,有满也有空。”

他指着岸边几根半淹的柳树说:“那是我们定家的标志,每年水上来,我们就往山上搬。”

我问他:“你不觉得麻烦?”

他说:“习惯了,就像人生。”

我写下:

“九江的湖,是一面镜子;

她映出自然的气息,也映出人生的迁徙与停顿。”

五、夜归庐山脚:灯下茶烟,山语人声

最后一晚,我住在庐山脚下的一家老茶馆民宿。

夜深后,茶馆灯光幽黄,数位旅人在茶桌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