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襄阳 古战之城江汉之喉时间与力量交织的渡口章(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从十堰出,顺着汉江继续东行,列车穿过层峦与水口,抵达了一座历史与地理交汇的古老城市——襄阳。

这座城的名气,早已跨越地图本身。

从三国风云到宋元战火,从陆游诗篇到水镜庄前的隆中对,她既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思潮汇聚的高原。

如今,她既有厚重历史的沉潜,又有中部枢纽的现代跃动。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汉江之滨、鄂西北门户处,郑重落笔:

“第158站:襄阳。

她是江汉的关隘,是历史剧本中的主角;

她不是回忆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过去。”

一、襄阳古城:一面城墙,千年抵御

我第一站去了襄阳古城墙。

城墙傲然立于汉江之畔,砖石嵯峨,气势逼人。

站在护城河边,仿佛还能听到古时战鼓隆隆。

城墙上的一段碑文写道:“襄阳者,天下之喉。”

一位老人坐在城头钓鱼,我与他闲聊。

他说:“你别看这城墙老,它挡过的可都是狠人。”

我问:“你最佩服谁?”

他不假思索:“襄阳守将吕文焕,宁死不降。”

我写下:

“襄阳的石,不只是筑墙的材料,更是承压的灵魂。

她不怕被围,只怕被忘。”

二、隆中对:一次预言,千年回响

第二天,我去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躬耕之地。

小径深幽,草木葳蕤,石碑静立,字迹苍然。

山不高,却沉稳如书。

我站在“躬耕亭”

前默读那场“天下三分”

的对话,想象刘备走进草庐的那一刻,仿佛整个历史的命运轴心也随之一转。

一位少年正坐在碑前读《出师表》,声音低沉却坚定。

他告诉我,他正在准备报考军校。

“你喜欢诸葛亮?”

我问。

他点头:“我喜欢他不成名也不放弃。”

我写下:

“隆中不是胜利的,是清醒的开始。

襄阳给英雄的不是掌声,而是选择。”

三、樊城与襄城:江水夹心的双城记

我第三天横渡汉江,从襄阳城到对岸的樊城。

这是一座与襄阳唇齿相依的城市,夹在水道与商业之间。

如今这里是城市的核心商圈,但在古代,它却是战火最密之地,曾是关羽围城而败之地。

街头店铺鳞次栉比,小吃飘香。

我在一间书店里看到一本名为《两城记忆》的地方文集。

店主说:“樊与襄,是一对争吵千年的兄弟,打归打,命却连在一起。”

我写下:

“襄阳与樊城,是江水两岸的双面镜。

一个文静藏剑,一个商贾开路,共同撑起这座城的性格坐标。”

四、米公祠与襄阳笔:文人气,水墨骨

我第四天参观了米公祠。

这是一处为纪念书画大家米芾而建的文雅之所。

屋中碑帖林立、砚台成列,墙上悬着“临池学书三十年”

的横匾。

讲解员说:“襄阳人尊武,但也敬文。”

我看着一幅米芾行书,感受到那种“飘逸如风中鹤,沉稳如山间云”

的气息。

我写下:

“襄阳的文,不是雕饰,是锋利;

它能当剑用,也能为盾守。”

五、夜游汉江:水光与灯影之间的沉吟

夜幕下,我登上汉江游船。

江面铺开灯光,襄阳城的剪影像一幅正在移动的古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