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河源 万绿之城客家之源与水天之间的清响晨钟(1 / 2)

加入书签

离开中山的那天,天气格外晴朗,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果香,我搭乘一辆跨省长途车,穿过珠三角的钢筋水泥与高立交,向着粤东北缓缓驶去。

河源——这座地图上似乎总被忽略的小城,却在我靠近的过程中,越来越像一块沉静的青玉。

它没有深圳的高楼,也没有广州的灯火,但它有山、有水、有雾气蒸腾的早晨,也有一群默默生活着的人们,在烟火背后延续着属于岭南、属于客家的静谧诗篇。

我翻开那本厚重的《地球交响曲》地图,在广东腹地的清澈地段画下红圈,写道:

“第115站:河源。

若问岭南山水何处最静,请入万绿湖听风声”

一、东江水暖:一座城与一条江的相守

河源,被称作“东江之源”

我第一站就去了东江源头公园。

那里山林茂密,泉水潺潺,一块石碑安安静静地躺在清水边,刻着“东江源”

三个大字。

阳光透过树缝,洒在石碑上,像是一位老朋友的手轻轻拍着肩膀。

我蹲下身捧了一捧水,清凉、甘甜,不带一丝杂质。

水流顺着石缝涌出,在山间低吟不止,最终向南汇入珠江系统,滋养了无数广府与客家人世代居住的土地。

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东江水,温柔似母。

我们世代饮此,养心也养命。”

我在江边坐了很久,看着溪水绕石而行,忽快忽慢,仿佛在给整座城市低声讲述一个不被打扰的故事。

我写下:

“河源之水,不争不抢,却润物有声。

城因水而定,水因人而净,在这缓慢的流动里,藏着最深的中国”

二、万绿湖上:山中碧海的低语

第二天,我去了万绿湖。

那是一处人工水库,却在几十年的岁月中长出了天然的灵魂。

湖面辽阔,水色碧绿,船只在水面缓缓穿行,仿佛是行走在镜子里。

我坐上了游船,船工姓蓝,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

他指着远处一个岛屿说:“那是镜花岛,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我们家乡的山水秘境。”

我问他在湖上生活是什么感觉。

他说:“水是我们心里的镜子,看见外面,也照见自己。”

湖风吹拂,水波微漾。

我望向湖岸边那些隐于树梢的村庄,青瓦白墙,鸡犬相闻,像是小时候画册里的故乡。

我写下:

“万绿湖像一面沉默的铜镜,把客家人的忍耐、坚韧、厚重,一层层折射给你看,

你若听不懂,是你太浮;你若听懂,便会动容”

三、客家围屋:一砖一瓦的生根术

河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

我前往紫金县,那里的客家围屋星罗棋布,大者如寨,小者似堡,皆为石基土墙,屋脊翘起,古意盎然。

行走其间,仿佛穿梭进一段千年不息的民族记忆。

我走进一座保存完整的围龙屋,门楼高耸,厅堂宽敞,墙上挂着祖辈画像,香火袅袅。

屋主姓曾,是家中第十三代。

他端茶给我,慢慢讲述围屋的故事:“我们客家人,祖上从中原南迁,一路被赶,被战,被风雨压着往南走。

能留下来的,就在山脚建屋、种田、修路,把根扎进石头缝。”

我问:“你们还会继续住在这吗?”

他淡淡一笑:“围屋不只是住的地方,它是家族的形状,也是祖先的回声。”

我站在天井中央,望着屋顶天光投下的一方光影,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庄重而柔软的情绪。

我写下:

“围屋,是流亡的终点,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