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6章 贵港 荷城之心南流古韵与稻香中走出的城市回响(1 / 2)

加入书签

从儋州出,轮渡过海,然后顺着桂东南那一条条宽阔的田野脉络,我一路北上抵达贵港市。

汽车驶入城区时,是清晨六点四十,天尚未全亮,街头却早已热闹起来,像是一座天生早起的城市。

贵港,在地图上看似低调,却是一座“被水稻种出来的城市”

它没有喧哗的高楼,也没有着名的地标,但却拥有广西最温润的土壤和最密集的农田——这片土地,仿佛就是专为“丰收”

而生的。

我把随身携带的《地球交响曲》地图平铺在床头,用红笔在广西东南角轻轻画下一个圈,写道:

“第1o6站:贵港——粮食的丰腴之地,文明的沉水之心。”

一、南河古港:水流之上的旧时商道

我第一站去了南河古港。

那是一段静水流深的记忆。

站在古港码头上,江水轻拍青石,岸边的枯树上挂着零星的鸟窝。

时光似乎在这儿流得特别慢,一艘老旧的木船正慢慢靠岸,船夫穿着洗白的棉布衣,目光沉静。

我上前搭话,他姓黄,祖上三代都是船工。

他告诉我:“以前南河是贵港的大动脉,米、布、茶、瓷,全靠这条水路送出去。”

我望着平静的江面,忽然想起地图上那些密布的支流——它们就像贵港人的血管,看似平凡,却维系着整个身体的呼吸与供养。

老黄递给我一壶自酿米酒:“尝一口,淡,但后劲长。”

酒香微涩,像这座城本身。

我在河边写下:

“城市可以没有高楼,但不能没有水脉。

贵港,就是被水写出的城市诗行,平仄之间藏着生活的真味。”

二、荷香农梦:城市腹地的绿色脊梁

贵港素有“荷城”

之名。

我去了覃塘区的荷美示范园,正值花季未尽,碧叶田田,粉花摇曳。

远处农妇戴着斗笠,在水田间收割晚稻,稻香与荷香交织,构成一种南方独有的味道。

一位小男孩坐在田埂上吃饭,旁边放着他爷爷的竹笠和镰刀。

他看我好奇地打量,便咧嘴一笑,说:“我家种了三亩稻田,两亩莲花。”

我问他想不想离开这里去大城市。

他说:“城市的光是亮的,村里的光是软的。

我还想先在软光里长大。”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蹲在田埂边,手掌轻轻按在水田湿润的泥地上。

土地的体温是柔的,像母亲的掌心。

我想,这片土地孕育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慢下来、扎下根”

的力量。

我写下:

“贵港的气质,不是‘要做什么’,而是‘做好什么’。

稻田是城市的心脏,荷叶是她的情书。

三、桂东南门户:从农田走向车间的转换

贵港并不只是农业之城,它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通往粤港澳的桥梁。

我去了覃塘的工业区,那是一片与城市温柔截然不同的钢铁森林。

厂房整齐,物流车来来往往,工人们戴着头盔,在高温下搬运货物。

我与一位青年聊起来,他是从百色来的打工者,在这儿已经干了六年。

“你觉得贵港好吗?”

我问。

他擦了擦汗,说:“我不是来找家的,我是来筑家的。”

这句话让我沉默许久。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贵港只是“过渡”

的地方,是广西走向珠三角的跳板。

但对那些挥汗如雨的工人来说,这里已然是生活的落脚点,是能安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