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旅顺 日俄遗迹黄海风哨与帝国余烬下的渔村歌声(1 / 2)

加入书签

我从丹东离开时,鸭绿江的风还萦绕在衣领里。

列车一路南行,沿着黄海之滨蜿蜒,穿越沈阳、鞍山、大连,最终停在地图上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地名——旅顺。

这是一座城,也是一段浓缩的历史。

它的山、它的海、它的碉堡与码头,仿佛每一处都镌刻着不属于今人的叙事。

但它也真实地站在时间里,等待一位路过者去倾听。

一、海岬初印象:风中有遗忘,也有记得

我到达旅顺的第一天,风很大。

海风从黄海吹来,卷起街道边枯枝,拂动老楼的锈窗。

整座城市安静得近乎沉默,没有喧嚣、没有霓虹,只有风在讲故事。

旅馆是一栋上世纪苏式老楼改建而成,老板是一位老教师,姓高。

他听说我是从地图而来的旅人,递来一杯热茶,说:

“你这趟啊,算是走进了过去。

旅顺不是现在的地方,是时间的死角。”

我在心里默默记下这句话:时间的死角,也是记忆的回声室。

二、东鸡冠山堡垒:岩石里的战争

清晨,我沿着山路走上了着名的东鸡冠山。

山不高,但其上密布碉堡、战壕、炮台,全是石筑之物,冷峻粗粝,如同战争的化石。

站在山顶,我脚下是被雨水侵蚀斑驳的壕沟,对面是一尊锈迹斑斑的青铜大炮,炮口指向远海不动如初。

导览员是一位退休老兵,姓陆。

他指着一处坑道口说:

“这儿曾藏着三百多名守军,被炸塌后,全埋在里头。

后来清理不出,就封起来了。”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低沉:

“你现在脚踩的,是他们的天花板。”

我站在原地良久,不知如何回应。

风越过山顶,吹过那道坑道,像极了某种来自过去的叹息。

三、白玉山塔与港口全景

午后,我前往城北的白玉山。

山顶有一座日式风格的高塔,名为“表忠塔”

,现已改为旅顺和平纪念塔。

塔身四面有石刻铭文,曾记录日俄战争胜者的荣耀。

如今铭文斑驳,多被风雨抹去。

塔下的讲解屏写着:“历史的遗址,不代表认同,但必须直视。”

我登塔远望,整个旅顺港尽收眼底。

港湾如钩,水面碧蓝,港口停着中小型船舰,而不远处的军港,则隐约有战舰灰影。

一位年轻人站在我旁边,他来自北京,是个军事烧友。

他看我沉默,忽然问:“你觉得这地方悲凉吗?”

我说:“不,它很安静。

但这种安静,是被历史耗尽后才剩下的。”

他点头,说:“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旅顺是个神秘小城,长大才知道,这里每一座山头都流过泪。”

四、渔村之歌:黄海边的日常温柔

傍晚,我沿海岸走入一个名叫“老虎滩”

的小渔村。

村子不大,居民多为世代靠海吃饭的老渔民。

小路边晾晒着海带、海蜇与网具,几只猫在木船下晒太阳。

我与一位渔夫搭话,他叫张老四,六十多岁,胡子花白。

他请我喝海带汤,说话慢条斯理。

“我们这些人啊,不懂什么日本、俄国、战争。

只知道天晴下海,天阴织网。”

我问:“你年轻时见过打仗吗?”

他摇头:“打仗没见过,废船见多了。

那时候海底还有沉船,网一下去,拖回来一堆枪。”

他顿了顿,说:“枪我们也不敢动,埋了。

祖宗教我们,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