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图们江口 多国交汇的边陲港朝鲜族与雨中列岛的回望(1 / 2)
长白山的雪,直到我离开的那一天仍未完全融化。
山脊上的天池像一面镜子,映出我脚下这片土地的神秘与温柔。
而从山而下,我继续顺着地图上的指引,穿越延边,走向祖国的最东端之一——图们江口。
那里,是三国交界的地方。
河水流过朝鲜,流过俄罗斯,最终奔入日本海。
而我,站在地图边缘,仿佛能看见世界的另一侧正慢慢翻页。
一、江水东去,国境浮沉
列车在清晨抵达图们市。
车站不大,窗外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微雨湿润了城市的边角。
我背着行囊,走出车站,看见远处耸立的“图们口岸”
几个大字。
淡蓝色的国门建筑背后,是一条波光不兴的江水,静静流淌。
对岸,是朝鲜的南阳市,清晰可见,却又仿佛隔着一个时代。
站在江堤上,我一时语塞。
这里没有宣示感,没有张扬的符号,只有绵长而含蓄的河流,用它自己的方式记住了几代人来去的足音。
一位晨练的老人走到我旁边,笑着说:“你看这江啊,平时不起浪,一下雨水位就涨,和人心一样。”
我点点头,说不出话来。
世界的边缘,从来不在地图尽头,而是在心头波澜之间。
二、雨中的朝鲜族街市
离开江堤,我顺着地图标记前往延吉方向的一个朝鲜族聚落——珲春市附近的边境集镇。
这里的街道干净整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街边的商铺标牌多用中朝双语,面馆、泡菜铺、金针菜小吃摊交错林立。
我走进一家名叫“顺姬食堂”
的老店,女主人四十多岁,穿着传统朝鲜族长裙,为我端上了一碗冒着热气的冷面。
她用略带口音的汉语对我说:“天这么湿冷,吃点辣白菜压压寒。”
我点头接过,冷面筋道爽口,泡菜酸辣开胃。
食堂里,墙上贴着一张老照片,是她的父母年轻时穿朝鲜军装的合影。
她看我望着照片,微笑着说:
“他们当年从朝鲜那边走过来,在这里生根。
后来每年都坐在江边望一眼南阳,再没回去。”
我问:“想回去吗?”
她摇头:“我已经是这片土地的人了。
心在这,脚在哪儿不重要。”
三、雨夜访界桥
夜幕低垂,雨下得更密。
我穿上雨衣,步行前往“防川”
界桥——地图上标注的“看三国”
的地标之地。
灯光昏暗,雨水打在石板桥上出哒哒声。
我撑着伞走上桥头,看见桥的另一头竖着界碑,一边是中国国徽,另一边空旷无人。
站在桥中,我仿佛站在时间的分界线上:这里是过去的边防重地,是异国故事的入口,也是无数个家庭分离、团聚、又再次分别的交点。
远处江面上飘起薄雾,对岸一盏孤灯微微闪烁,那是朝鲜方向的执勤岗楼。
我的心莫名一紧。
这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一场无声的凝望,一种文明的回声。
四、雨后村庄与长鼓之音
第二天,雨停了。
我来到图们江下游的一个朝鲜族村落。
孩子们在泥地上打跳,老人坐在屋檐下缝补衣物,一切宁静而有序。
村中正在彩排一场长鼓舞表演。
几位中年妇女围成圆圈,手中击打节奏分明的鼓面,脚步轻巧有力,配合着清脆的唱词。
我站在远处观望,被一位阿妈拉入圈中。
她将鼓递给我,笑道:“你是客人,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