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丽江 玉龙雪山东巴文化与记忆构建的迷宫式街巷(1 / 2)
从香格里拉出的那日清晨,天才泛白,群山之间的薄雾如丝带缠绕在车窗外。
我顺着214国道一路南下,车轮划过茶马古道旧迹的回响声仿佛仍在耳中回荡。
地图上的标注渐渐展开出一道三角形的绿地,中央嵌着一个光亮名字:丽江。
一个因山而名、因水而灵、因族而生的古城正等待我走入它如迷宫般的深处。
一、古城入口:青石板路与木楼之间的时间转角
丽江古城,我不是第一次听说,但是真正走进去,却是另一种经验。
刚入城时,沿着一条名叫“七一街”
的青石巷道缓步前行,两侧是成排纳西风格的木屋,雕花窗棂,悬挂灯笼,屋檐滴水成珠。
街边小铺售卖手工银饰、东巴文字书签和陈年普洱,一位老人坐在门前修鞋,低头不语,仿佛来自一个更久远的年代。
我走到一处三岔口,不知往哪去,一位戴草帽的阿婆笑着对我说:“走错了就是对的,丽江从来不是直线。”
我心中一动。
这座古城不是供你赶路的,它是用来让你迷路的地方。
我拿出地图,圈上这第一步的转角,写下:“真正的旅行,从偏离方向开始。”
二、玉龙雪山:神山与云岭之间的对视
第二天一早,我乘车前往城北的玉龙雪山。
那是一座终年积雪的雪峰,藏在滇西北的云海之间,主峰名为“扇子陡”
,高达5596米。
乘索道至海拔45oo米的观景台,我一脚踏入雪与风的世界。
白色如海,风如刀,空气稀薄而清冽。
玉龙在晨光中静默无语,像一尊伏卧千年的雪之守护神。
一位纳西向导带我踏雪而行。
他说:“我们叫它‘白沙神’,它不说话,但我们凡事都跟它报备。”
我问:“为什么不是求神,而是报备?”
他答:“因为它是家长,不是老板。”
我写下:“信仰不需要交换,它只需被承认。”
雪山之下,是一条流淌千年的冰川融水溪流,名曰“蓝月谷”
,蓝得像童话,又冷得像预言。
三、白沙古村与东巴文化的残页
从雪山归来,我没有回古城,而是转入北部的白沙村。
这里曾是纳西族的王都,村中宁静、质朴,与旅游化的古城相比,多了一分原始与诚实。
我走进一间石屋小屋,那是“东巴文化展示馆”
,里面陈列着用树皮纸写成的古卷、木刻符号、图腾石板。
一位名叫和登的老东巴教长者正讲解东巴文,他带我看一本古老的东巴经书——图像大于文字,意象重于语法。
他说:“我们不写真理,我们写山神睡觉的姿势,写水鬼哭泣的节奏。”
我问:“这些写给谁看?”
他答:“写给会做梦的人。”
我沉默良久,明白了:有些文明,不是为了传承,而是为了被梦见。
四、大水车与四方街:水的秩序与城市的心跳
夜晚,我回到丽江古城主街。
古城的标志,是城口那对巨大的纳西大水车。
水从上方潺潺流下,推动木轮缓缓转动。
它不是装饰,是丽江古代水利系统的有机一环。
我随水而行,来到四方街。
这是古城的正心点,也是传统商道的十字路口。
舞台上,一群纳西青年在跳锅庄,游客围观,鼓声震动青石。
我靠着柱子坐下,一位纳西老者凑过来给我一碗热米酒。
他问我从哪来,我说:“湖南。”
他说:“你来得远,但走得慢,这是好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