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黄河两岸 洛阳与开封的荣光与伤痕(1 / 2)
洛阳与开封:黄河文明的光辉与溃败
再往东,我们走进中原腹地,抵达了昔日的帝王重地——洛阳与开封。
这两座城市,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流淌着黄河文明的光辉与溃败。
洛阳的辉煌与失落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曾是中华文明的中枢,历史的积淀让这片土地散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尽管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市区迅崛起,却难掩那潜藏在深埋地下的帝王气息。
它依然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成了它特有的魅力。
我参观了着名的龙门石窟,面前是一幅幅历经千年的佛像静静镶嵌在石壁中,面容温和,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悲悯。
导游的话语让我深思:“这些佛像的面部越往后越小,说明朝代越衰,资源越少。”
一句话,简练而有力,揭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兴衰。
在这片石窟中,我注意到一些佛像的脸被人为破坏,这背后藏有多少历史的悲欢离合。
信仰的变迁、权力的更替,都是对文明的一种自我撕裂与毁灭。
也许,在我们追求新生的同时,亦遗失了曾经的根基。
走进洛阳老城,街头飘散着胡辣汤的香气,我品尝着这道地方美食,耳边响起路边老人摇着蒲扇,给我述说“隋唐英雄”
的故事。
那些故事仿佛是昨日的回响,历史的余热在他们的言语中闪烁。
他们的眼中流露着对往昔的追忆,那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一种情感的沉淀。
开封的黄河与现代治理
抵达开封,我的第一站是黄河治理工程。
在这里,黄河像是一条巨龙,蜿蜒流淌,却因为人为的约束而被迫生存。
站在堤坝之下,望向那条高高在上的河流,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悚然的感觉。
“一个国家的母亲河,竟然高高在上,如同悬挂的命运之剑。”
这种感觉如同一个警示,提醒着我们对自然的敬畏。
我遇见了一位从事河道治理的工程师,姓郭,已有五十多岁。
他抽着烟,满脸愁苦地告诉我:“黄河改不了,只能堵;堵不了,就让它自己选一条路。”
我问:“那人呢?”
他苦笑了一声:“人就等着吧。”
这句话别有意味,仿佛是在说,中国的历史与黄河一样,总是经历着不可预知的波折。
我思索着中国与黄河之间的深刻联系。
你试图驯服它,它便激怒你;你学会顺应它,它又会因不安分而给你带来挑战。
这是一种流转的性格,似乎正是中国人骨子里那股“既忍又暴”
的张力。
黄河的穿越与文明的审视
我开始沿着黄河一路走去,走过四百多公里,从上游的兰州再到中游的延安,最后抵达下游的开封。
这是一条时间的轴线,让我体会到了黄河的千年变迁。
黄河不仅仅是流淌的水,它犹如一条文明的审判线,带来了丰沛的农耕、井然的秩序与繁华的城池,同时也带来了劫难的洪水、悲苦的断裂与孤独。
这条母亲河,在滋养炎黄子孙的同时,也吞没了无数人的命运。
站在广袤的河畔,风从北面吹来,夹带着沙尘与泥土的气息,仿佛是历史的低语。
我掏出笔记本,在页写下:“中国的文明,是一场黄土与水的角力。
黄河,不仅塑造了地理,更塑造了灵魂。”
如此一写,心中仿佛承载了更厚重的文化责任。
我采集了一粒黄土,装进玻璃瓶中,标记着“黄河中游·壶口”
,作为我此次旅程的标本之一。
这不仅是对黄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