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銮驾北狩慑群雄,圣武扬威固皇基(2 / 2)
,两人在乱军中交手不过三合,便被李元吉一槊刺中肩膀,翻身落马。
“绑了!”李元吉勒住战马,看着跪地求降的敌将,心中涌起一股快意。这一战,不仅是为大唐开疆拓土,更是他向长安、向天下证明自己的时刻。
夕阳西下时,魏州城头换上了唐字大旗。
此战斩敌两千,俘获五千,刘十善被生擒。当捷报随着快马分别送往长安和太子行营时,李元吉站在魏州城头,远眺西方。他知道,这场胜利必将震动朝野,也让他在与两位兄长的暗中较量中,多了一份重要的筹码。
魏州大捷的消息由快马疾驰奏报,数日后便传至已自宜州西返、正巡狩至京兆府北部雍州之地的皇帝驾前。这场预期的胜利,虽非决定全局,却适时地提振了军心,也为李渊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内侍躬身呈上密封的军报,皇帝李渊拆开火漆,目光迅速扫过,那紧抿的嘴角几不可察地松弛了一分,随即对侍立左右的裴寂等人朗声笑道:“元吉不负朕望,魏州已克!”
帐中顿时响起一片称贺之声。这场预期的胜利,虽非能一锤定音的全局之胜,却如同久阴冬日里的一道利芒,适时地刺破了弥漫前线的些许焦虑,极大地提振了随行文武与京畿驻军的信心。
李渊心中很清楚,在乱世之中,血战得来的武功与示之以威的震慑,如同剑之双锋,缺一不可。他不仅要赢得一场场城池的争夺,更要将胜利的声势与皇权的无上威严,淋漓尽致地昭示于天下,特别是给那些仍在关陇、河东乃至突厥牙帐中观望的势力看。
四天后(十二月十七),京兆北部的富平原野上,一场精心策划的大规模阅兵与狩猎活动,在凛冽的朔风中拉开序幕。
广阔的猎场早已被清出,四周旌旗蔽空,绣着各色猛兽图案的军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身披明光铠的禁军士兵手持长戟,列成森严的方阵,盔缨如林,甲胄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反射出片片冷冽的寒光。低沉的号角声与原野的朔风应和,鼓声如雷鸣般滚过大地,震得脚下冻土似乎都在微微颤抖。
李渊身着戎装,外罩玄色大氅,立于高高搭建起的阅兵台上,目光扫过台下这支代表着李唐武力根基的雄师。他亲自挽起强弓,策动胯下神骏的西域良驹,率先冲入围猎场地。骏马奔驰,皇帝引弓如满月,一箭射出,一只惊慌飞起的雕鸮应声而落。
侍从立刻催马前往坠落地,高举猎物,四下里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这场名为“狩”的军事演习,其意不在猎物多寡,而在乎向所有目睹者宣示:坐拥关中的大唐皇帝,既有运筹帷幄之智,亦有驰骋沙场之勇,更有控驭四方之雄兵。
不久,富平原野上的马蹄声与呐喊声,化作了一道无形的檄文,传遍了整个关陇地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