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銮舆北巡示强藩,圣心制衡镇关中(1 / 2)

加入书签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末的长安城,宗室册封刚刚结束,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已着手进行下一步布局。

这位深谙制衡之道的帝王将身边事看得甚是真切,他内心很清楚,仅仅依靠宗室藩屏尚不足以稳固社稷。当太子在山东征战、宗室在四方镇守之时,他必须亲自巡视京畿要地,向天下昭示李唐皇室对关中根本之地的重视。

而且,当时河北战事的胶着与朝堂之上日渐尖锐的矛盾,也让这位开国君主产生了暂离权力漩涡的念头。在裴寂的建言下,一个既能够巩固京畿防务,又可暂时避开朝堂纷争的计划逐渐成形,皇帝决定巡幸京兆北面控扼长安北大门的军事重镇——宜州。

唐初宜州位于今天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一带,治所在华原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北周设置,隋朝曾废,唐初又复置。贞观年间后被废。其地理位置靠近长安,属于京畿地区。而非后世广西的宜州。

宗室册封仪式的第二日,太极殿内烛火彻夜未熄,李渊面对着舆图上三面告急的烽烟,紧盯着关中腹地的位置,突然对侍立的裴寂、萧瑀、陈叔达三位重臣说道:朕欲巡幸宜州。

陛下,萧瑀持笏谏言,如今河北糜烂,突厥窥边,此时离京恐非良机。

正因如此,朕才更要去。李渊的手指重重按在华原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的位置,这个北周时设立的军事重镇,控扼京畿北门。若连长安周边的宜州都不稳,朕何以安坐太极殿?

裴寂立即领会圣意:臣这就安排。按制,巡幸前三日需遣太常卿祭告太庙,羽林军先行清道,沿途三十里设行宫三处。他稍作停顿,只是太子正在河北督师,秦王在并州防突厥,这留守人选......

李渊的目光掠过殿中重臣,最终落在陈叔达身上:侍中陈卿留守长安,日常政务由尚书省六部依例处置,重大军务六百里加急送至行在。

陛下圣明。陈叔达持笏应命,臣定当恪尽职守。只是如今河北战事正酣,陛下此时离京,是否......

正因战事紧急,朕才更要坐镇京畿门户。李渊斩钉截铁,宜州毗邻长安,若有变故,朕可即刻回銮。中书省即刻拟诏,命宜州都督整修玉华宫,朕要在那里召见京畿诸州刺史,亲自部署防务。

十二月初一寅时,承天门外旌旗蔽空。八百羽林军手持缠丝灯笼开路,十二面青铜净街鼓震响云霄。李渊乘坐的玉辂特别加装了防箭夹层,车前三十六名金瓜武士组成的仪仗,在晨曦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当銮驾行至渭水北岸,宜州别驾早已率众跪迎。李渊特意召来当地耆老,亲手接过他们奉献的宜君特产龙柏芽茶,这个意味深长的举动,让随行的史官郑重记下上亲抚黎庶的细节。

是夜,御驾驻跸玉华宫,李渊在温泉氤氲中召见京兆北面诸州刺史。当烛光映照在军事沙盘上时,这位开创大唐的皇帝抚着花白胡须叹道:诸卿可知,朕为何要在多事之秋来到这京畿北门?不待回答,他自问自答: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长安稳如泰山!

然而在更深夜静时,李渊独自站在宫阙高台上,望向南方隐约的秦岭轮廓。贴身宦官听见他喃喃自语:建成在河北若能建功......世民在并州若能阻住突厥......余音消散在寒风中,唯见北斗七星正照耀着这片动荡的江山。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