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敕建弘义宫酬功,顺时势归唐避祸(2 / 3)

加入书签

世民于龙首原择吉地营建弘义宫,规制参照亲王最高标准,务求宏丽,以表彰其“翊赞圣功,廓清环宇”之殊勋,并作为其“日后居住,以崇威望”之所。

消息传出,长安城为之震动。市井巷陌,人们纷纷议论着秦王的又一次无上荣光。而在那些深谙政治风向的朝臣和世家心中,却激起了更为复杂的涟漪。弘义宫的兴建,不仅仅是一座府邸的落成,它更像一个鲜明的信号,标志着秦王李世民在帝国权力结构中的地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座尚未动土的宫殿,已然成为长安城中最引人瞩目的政治符号。

工部的官员与将作监的工匠们很快便开始了勘测与规划,龙首原上,不久后将响起兴建宫室的夯土声。而所有人都知道,当这座宫殿落成、它的主人入住之时,大唐的权力格局,或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

再说李世民平定河北后,又亲率玄甲军东征,兵锋直指兖州(今瑕丘)时,盘踞在此的徐圆朗已如困兽犹斗。这位昔年在河南一带叱咤风云的豪帅,此刻正站在瑕丘城头,望着城外连绵的唐军营寨,手中紧攥着一封已经泛黄的密信,那是三个月前刘黑闼兵败逃往突厥前送来的最后通信:

“徐圆朗兄台鉴:

当你展此帛书,弟黑闼大抵已兵败身死,魂归洺水矣。李世民挟雷霆之威,决水灌城,我军将士虽殊死搏杀,终难敌天命。半载心血,毁于一旦,痛彻心扉!

忆昔漳南举义,与兄及诸豪杰并肩,欲在这乱世中复建夏王(窦建德)之基业,何其壮也!然今观之,李唐气运正盛,其兵精将猛,非我等单力可抗。弟之今日,恐即兄之明日。

李世民用兵,鬼神莫测。其麾下玄甲铁骑,来去如风,切不可与之野战争锋;更兼李世积等多谋善断,兄当慎防其里应外合之计。 我等旧部,于唐廷眼中皆为心腹之患,彼等必欲除之而后快,万勿存招安纳降之幻念!

河北既平,世民必引兵东向。兖州四战之地,孤城难守。望兄早做决断,或联络各方以图共存,或另寻退路以保根基。时不我待,珍重!珍重!

弟 十善(刘黑闼本名) 绝笔。”

\"大王,\"正在此时,谋士颤抖着呈上战报,\"唐军已连破鲁县(今曲阜)、任城(今济宁),李世积部正在向邹县(今邹城)推进......\"

徐圆朗猛地将密信揉成一团。他的势力范围此时已龟缩在兖州核心数县,麾下能战之兵不过三万。最致命的是,去岁归附的琅琊豪帅王薄早已暗通唐军,致使沂州要地不战而失。

\"李世民现在何处?\"他嘶哑着问。

\"已至泗水北岸,距此不足百里。\"身旁斥候答道。

徐圆朗望向城南的洙泗古道,那里曾是他与窦建德会盟之地。如今故人零落,唯余他独守孤城。

他忽然想起月前突厥使者带来的口信:\"可汗愿助大王,只是要借道河北......\"

当时他断然拒绝,此刻却不禁怀疑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当徐圆朗困守兖州的消息传到丹阳(今南京市)时,正值梅雨缠绵的时节。杜伏威在长江边阅兵台上,望着操练的水师,心思却如这江面一般迷蒙。想那徐圆朗亦是称雄一方的豪强,如今却成困兽,自己虽位极人臣,在这天下将定的滔天巨浪前,又何尝不是一叶孤舟、一方池鱼?

杜伏威默然良久,忽然下令:\"召集众将,府中议事。\"

半个时辰后,吴国公府正堂内气氛凝重。杜伏威将北方战报掷于案上,环视麾下众将:\"徐圆朗困守孤城,李世民兵临泗水。诸位以为,我江淮该当如何?\"

左将军王雄诞霍然起身:\"末将愿率三万精兵北驻江都,若唐军敢渡淮水,定叫他们片甲不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