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郑将王泰怯战夜遁,唐军兵不血刃占据河阳城(4 / 4)

加入书签

奏报和李世民的处置意见送达长安太极宫时,正密切关注洛阳战局的唐高祖李渊与宰相重臣们(如裴寂、萧瑀、陈叔达等)同样感到振奋。

长安朝廷的视角与前线统帅李世民略有不同,他们更看重此事的政治象征意义和全局影响。河阳的归顺,是继多地郑将倒戈后又一重大事件,它向天下昭示着王世充气数已尽,人心尽失,连其苦心经营的黄河要塞也望风归附。这极大地增强了李唐政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宣传资本。

李渊在御前会议上充分肯定了秦王李世民前线处置的果断与得当,完全批准了他对赵敻等人的初步安置意见。朝廷随即以皇帝名义,正式颁发诏书,诏书明令“嘉奖秦王李世民及总管王君廓妥善处置河阳之功;正式赦免并接纳河阳全体归顺军民,重申“胁从罔治”的政策;同时对赵敻等带头归顺的将领给予朝廷层面的正式认可和初步封赏承诺(具体官职待战后论功行赏时再定)”。

此举意在树立榜样,进一步瓦解仍在负隅顽抗的王世充集团的内部。这道来自大唐帝国权力中枢的诏书,不仅是对前线将士的鼓舞,更是对天下发出的明确信号,即“顺唐者昌!”

河阳的易帜,在王泰的懦弱逃亡中开始,在赵敻等人的求生抉择中完成,最终在李世民迅捷的军事接收和李渊朝廷隆重的政治确认下,成为了压垮王世充郑政权的又一块关键巨石,也书写了唐初统一战争中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注脚。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