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窦建德复攻幽州(3 / 4)

加入书签

的夏军如熟透的山柿般纷纷坠落,城下瞬时堆起七尺尸丘。

酣战至正午,李艺亲擂的夔皮战鼓声中,八千幽州铁骑自东北角席卷而出。这些马上健儿身披双层重甲,战马额前精铁撞角生生撕裂了夏军后方车阵。窦建德中军帐前猩红大氅忽坠火盆,三万河北壮汉肩扛土囊冲向壕沟,血肉之躯竟于半日便填平三道深堑,尖头木驴顶着生牛皮与泥浆冲出营垒,幽州守军射出的火箭在冰甲上溅起火星,两军混战至日昃时分,积雪尽染赤红,残肢断枪插满了旷野。

次日丑时,雪夜泛起诡异幽蓝之色。薛万彻率五百死士口衔枚、蹄裹革,猎户出身的幽州儿郎如鬼魅般摸进夏军辎重营。三支鸣镝破空刹那,三十车猛火油瞬间化作火龙,顺着永济渠冰面直扑夏军漕船,黑烟裹挟着爆裂的粟米冲天而起,夜空竟亮如白昼。

夏将张青特的三万轻骑疾驰回援,却在狐奴山隘口遭遇对方伏远弩的突袭,丈八长矛洞穿重甲的闷响里,这位夏军骁将坐骑被生生钉入冻土,亲卫拼死拖出血人般的统帅时,山道上已铺满插着箭羽的尸首。

“伏远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武器,属于弩箭类兵器,常见于唐宋时期的军事记载中。其名称中的“伏远”二字,暗示了这种弩的射程较远,适合用于远程攻击或埋伏作战。

唐代军队将弩分为多种类型,按射程和威力分为“伏远弩”“擘张弩”“角弓弩”“单弓弩”等。其中“伏远弩”属于射程较远的重型弩,需由多人操作或固定使用,可能用于守城或阵地战。

《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弩之制有七:一曰擘张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单弩,四曰大木单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远弩。”可见其分类之细。

宋代继承了唐代弩箭技术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如“神臂弩”“床子弩”等更强大的弩机。伏远弩的形制可能与这些弩类似,但具体结构因缺乏实物和详细记载,存在推测成分。

伏远弩的远射程特点使其适合在防守战(如城墙、关隘)中使用,或在野外埋伏时对敌军进行远程打击。其威力足以穿透铠甲,对敌方阵型造成破坏。

与其他弩的区别在于,床弩(床子弩)需多人操作的大型弩,射程可达千步,宋代广泛用于守城。神臂弩是单人使用的强弩,射程约三百步,机动性强。而伏远弩则介于两者之间,强调射程和隐蔽性,具体性能因记载不详而难以精确复原。

目前关于伏远弩的详细描述较少,部分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唐代对特定弩箭类型的统称,而非单一制式武器。考古发现中尚未明确出土标有“伏远弩”的实物,因此其具体形制仍存在研究空间。

不管如何,伏远弩作为唐宋军队的重要远程武器,却是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机械工程和军事战术上的智慧。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在战争中占据射程优势,尤其在防守和伏击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细节已部分湮没于历史,但它仍是研究古代军事技术的重要线索。

十一月二十日,晨光初现,窦建德将最后十座楼车推至幽州城下。十五丈高的巨兽腹腔内,五十名弩手齐发的箭雨压得守军抬不起头。危急时刻,满身绷带的薛万均带伤跃上城垛,嘶吼着推出百年枣木制成的拍竿,千斤铁球随之横扫之下,夏军楼车骨架崩裂的轰鸣声震落了城墙冻雪。午时三刻,幽州军民将滚沸的\"金汁\"顺着云梯沟槽倾泻而下,参杂铁蒺藜的热油使夏军士卒精铁札甲瞬间化作烙铁,焦糊血肉的气味弥漫十里,哀嚎之声上干云霄,三丈内地裂草枯。

当夜暴雪骤降,窦建德独立营门,望见冻毙士卒化作冰雕的阵列,终是长叹收兵。南撤大军遗落的攻城器械堵塞永济渠,车辕间冻结的血冰延绵三百余里。幽州城头箭痕最深之处,直到安史乱世仍存\"窦王箭瘢\"之迹,而永济渠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