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佛幡破介州,张孝政血染三清殿(3 / 4)

加入书签

。在长安设立玄元皇帝庙,规定皇室成员必须学习《道德经》。同时,李渊对道教领袖如王远知等人给予特殊礼遇,并支持道教宫观的修建。

为抑制佛教,李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佛教寺院的土地和财产,禁止寺院过度扩张;对僧尼人数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僧人还俗或从事生产;减少对佛教活动的官方支持,取消隋朝时期的一些佛教特权。此外,李渊明确规定";道先佛后";,即在官方场合和文书中,道教位列佛教之前。在科举考试中,他还增加了道教经典的内容,如《道德经》和《庄子》。

李渊的政策使道教在唐初得到迅速发展,道教领袖和宫观成为国家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势力对";道先佛后";政策极为不满,部分僧人与割据势力勾结(如介州之战中的道士澄),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佛道之争在唐初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渊的政策虽然短期内巩固了统治,但也埋下了宗教冲突的隐患。

李渊的";道先佛后";政策是唐初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扶持道教来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同时抑制佛教势力以维护国家利益。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佛教势力的反弹,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为后来唐代宗教政策的调整(如武则天时期崇佛)提供了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唐代宗教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刘武周的攻城战一直持续至当日午后,守军开始力渐不支。僧人道澄见时机成熟,便率二十余名武僧登上西城永宁寺佛塔。这座佛塔高十五丈,俯瞰城垣,是城中的制高点。道澄等人以超度阵亡将士为名,登上塔顶,暗中将特制的佛幡垂下城墙。这佛幡用多幅《金刚经》帛书缝制而成,宽三尺、长十丈,幡布中暗藏铁钩,坚韧无比。

戌时初刻(晚上19时15分),城外潜伏的刘武周部将黄子英率死士百人,借着暮色掩护,缘佛幡攀援而上。道澄在塔顶诵经,梵音掩盖了死士攀爬的声响。守军猝不及防,西城防线瞬间崩溃。

黄子英率死士打开城门,刘武周大军如猛虎饿狼般涌入城内,城中瞬间陷入惨不忍睹的杀戮之中,惨叫声断不绝耳。

城破之际,张孝政率亲卫三十人突围至城东清虚观。三清殿内,老子塑像的眉宇间映着火光,张孝政解下腰间李渊亲赐的玉带,供奉于案前。殿外喊杀声渐近,张孝政自知无力回天,拔剑自刎,鲜血溅在《黄庭经》帷幔上,染出一片凄艳的红色。

介州陷落的消息传至长安,李渊震怒,但因兵力部署的局限性,已无力回天。

刘武周占据介州后,势力迅速扩张,河东道局势急转直下。这场战役不仅暴露了李唐王朝在河东防线的薄弱,也揭示了武德年间佛道之争的尖锐矛盾。道澄利用佛幡助刘武周破城,正是当时宗教矛盾被割据势力利用的典型案例。

唐高祖下诏命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以及困守在晋阳城的行军总管李仲文率军迎击。

刘武周的将领黄子英在雀鼠谷一带采取游击战术,他多次用小股部队挑战唐军,两军刚一交战,黄子英就假装战败逃跑,如此反复多次,诱敌深入。

姜宝谊、李仲文求胜心切,未能察觉是诱敌之计,率领全军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唐军大败,姜宝谊和李仲文都被俘虏。

黄子英在俘虏姜宝谊和李仲文后,因轻敌未对二人严加看管。据《资治通鉴》记载,黄子英";骄矜自大,未及处置";,给了二人逃脱的机会。《旧唐书·姜宝谊传》提到";军中多故吏,潜为援引";,暗示二人得到了旧部的帮助。总之,姜宝谊和李仲文二人当日便趁夜逃脱。

两人都逃出敌营后,迅速集结附近兵力,据守边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