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尧君素死守河东郡,终遭部将毒手殒命蒲州城(2 / 3)

加入书签

未能改变河东郡城的命运。但是,尧君素坚守蒲坂城,制作木鹅漂流黄河求援,这一故事与“鸿雁传书”齐名,成为我国历史上忠贞不渝的象征。

唐高祖李渊得知尧君素依然坚守不降,心中颇为恼怒。他派刚从东都归降而来的庞玉和皇甫无逸前往河东郡蒲坂城,试图劝降尧君素。

关于皇甫无逸,我们在前文已经介绍过,他曾是“洛阳七贵”之一,王世充在东都暴动时,逃离洛阳投靠了唐朝。皇甫无逸因其清正廉洁、严明法纪,多次受到皇帝和百姓的称赞。他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官员清廉从政的典范。“断带为炷”的故事更是名垂青史,激励了无数后人。

庞玉,出生不详,卒于637年,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人,祖籍南安郡(今甘肃省临洮县),出身于南安庞氏。他身材魁伟,英武有力,明晓军法,久守宫禁,熟知朝廷典制。隋朝时期其门荫入仕,授监门直阁。大业末年,支持王世充留守洛阳,抵抗瓦岗起义军。不久,他明智地跟随皇甫无逸投降唐朝朝廷。并在唐朝初期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展现了其多方面的才能。

腊月十八,庞玉、皇甫无逸两人站在城下,向尧君素陈述利害,劝尧君素投降。

庞玉他高声喊道:“尧将军,隋朝已亡,天下大势已定,何必再作无谓的抵抗?若肯归顺,李渊陛下必不会亏待于你!”

尧君素站在城楼上,冷冷地看着庞玉,眼中没有丝毫动摇。他沉声道:“庞玉,你曾是隋朝之臣,如今却背主求荣,有何面目来劝我?天下大义,岂是你这等小人能懂的?”

话音未落,城头箭雨骤发,皇甫无逸冠缨中箭,踉跄跌坐泥中,庞玉两人被尧君素一番话噎得无言以对,只得悻悻退下。

李渊听说尧君素如此忠义,又派使臣前去赐给尧君素金券,承诺不杀他。然而,尧君素依然不为所动。因尧君素家眷尚在长安城中,李渊便命人将他的妻子带到蒲坂城下。

尧君素的妻子在城下抬头望着城楼上的丈夫,眼中满是泪水:“夫君,隋朝已亡,你何必再自讨苦吃?投降吧,我们还能过安稳日子。”

尧君素看着妻子,心中一阵酸楚。他知道,妻子是为了他好,但他无法放弃心中的信念。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天下大义,不是你们妇人能懂的!”

话音未落,尧君素已拉弓搭箭,箭矢如流星般射出,妻子应声倒地,城下一片哗然。

尧君素握弓的手青筋暴起,箭矢穿透妻子左肩。崔氏嘶声道:\"你守的究竟是大隋,还是自己的执念?\"

尧君素却再无表情。他自知大势已去,已无退路,但他志在坚守至死,几日来,每次谈到国家,都不禁流泪。他对将士们说:“我从前在藩邸侍奉主上,大义所在,不得不以死相报。如果隋朝的国运真的终结,天命已有所属,我自然会砍下自己的头交给你们,任凭你们去换取富贵。但现在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天下大势尚未可知,你们不可心生异志!”

尧君素为人严明,善于统御部下,部下无人敢背叛他。

然而,时间一长,粮仓中的粮食耗尽,饿殍遍地,城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校尉李楚客亲眼见炊卒将人骨投入釜中,肉香弥漫时,老兵们却跪地呕吐不止。尧君素每日巡视城防,腰间佩剑换成当年晋王府所赐仪刀。某夜巡至西门,忽闻暗处啜泣,却是两名士卒在分食已逝婴孩。

因蒲坂城被唐军围困近一年半,城内消息闭塞,刚刚他们抓到了城外的细作,才得知江都隋炀帝被杀,东都洛阳已由王世充掌握。

十二月六日深夜,薛宗与李楚客率死士二十人突入将军府。烛影摇红间,尧君素正擦拭杨广亲赐的蟠龙铜镜。\"将军,江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