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刘武周自不量力兵败宣州,郭子和审时度势降唐朝(3 / 4)

加入书签

他,以彰其功,扬我大唐军威!”

大殿之下,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英明!蔺将军功不可没,实乃我大唐之忠勇典范!”

李渊略作沉吟,然后对身旁的侍臣说道:“速去拟诏,赏蔺兴粲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并令当地官员好生犒劳其麾下将士。同时,传朕旨意,令其继续严守灵州边境,不得有丝毫懈怠,若有敌寇再度入侵,务必全力击退,不得有失。”

侍臣领命而去,李渊又看向群臣,神色庄重地说道:“朕虽坐镇长安,然心系边疆之安。灵州乃我大唐西北之门户,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朕今日重赏蔺兴粲,乃是为激励众将士,使其效仿蔺兴粲忠勇之举,保我大唐万里山河,永固安宁。”

大臣们纷纷叩首称是,齐声道:“陛下圣明,以蔺将军之功为励,定能使我大唐军威远扬,边疆稳固。”

此时,整个殿内气氛热烈而庄重,仿佛在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也为大唐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那七月的阳光,仿佛也为这胜利的喜讯增添了几分喜悦和光辉。

到了七月十二日,占据大西北,位于榆林的郭子和势力突然派使者到达长安,向唐朝递交了降书。

唐初的榆林相当于现今的榆林市。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是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汇的重要城市。榆林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榆林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九边重镇”之称。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梁师都被灭后,唐朝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榆林市在这一时期属于唐朝的管辖范围。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在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撤销榆林地区,设立地级榆林市。唐初的榆林在现今的地理位置上主要包括现在的榆林市,涵盖了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和子洲县等地。

唐高祖李渊收到郭子和的投降书后,自是十分高兴,这等不费一兵一卒得来的好事,实在是令他满心欢喜。想想此前为了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大唐的将士们征战四方,多少儿郎浴血奋战,又有多少家庭的泪水洒落。而如今,这郭子和竟主动前来投降,无疑是为这繁杂的局势带来了新的转机。

而且郭子和所盘踞的榆林一带,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是强行用兵,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胜负犹未可知。如今郭子和主动归降,犹如天赐良机,让朝廷避免了又一场可能血流成河的战争。

高祖李渊轻轻靠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洞察与自信。他深知,此番郭子和的投降,不仅仅是多了一份军事上的保障,更是对大唐威望的一种提升。各方势力听闻此讯,想必也会重新审视大唐的统治力与气度。

“立即下诏,任命郭子和为灵州总管!”唐高祖思索片刻,果断的下达了旨意。

郭子和我们前文也曾多次提到,郭子和原名李子和(584年—664年),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出生于同州蒲城(今陕西渭南)。他因罪被流放至榆林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因地方大饥荒,郭子和结集敢死士十八人发动叛乱,攻杀郡丞王才,开仓赈济灾民,占据榆林郡,自称永乐王,建立年号“丑平”。后又联合梁师都,北面依附突厥,以求自保。

在得知梁师都侵犯灵州,被唐朝骠骑将军蔺兴粲击败后,郭子和选择投降唐朝,被封为灵州总管、金河郡公,后徙封郕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