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唐王李渊历尽艰辛拿下隋朝老将屈突通,尧君素杀妻守忠义(4 / 4)

加入书签

家,却落到投降敌军的地步。即使您自己不感到惭愧,但您所骑的马,还是代王赐给您的,您有什么脸面再骑它呢!”

屈突通急回应说:“吁!君素,我力屈而来。”

“吁!”表示感叹或叹息,包含着无奈、遗憾等复杂情感。“我力屈而来”意思是自己的军事力量已经衰竭,无法继续作战,因此选择投降。这里屈突通试图以自身的困境来说服尧君素理解他,并放弃抵抗。

尧君素听后,怒言道:“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

“方今力犹未屈”明确指出目前河东城的防御力量还未耗尽,君素仍有能力坚守阵地,对比了屈突通德“力屈”之说,批评屈突通未尽力就投降的行为。

“何用多言”即“何必再说那么多废话”,表达了对屈突通劝降行为的不屑和不耐烦,认为对方的理由不成立且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讨论。

屈突通听到尧君素对自己的批评,羞愧难当,不再言语,匆匆退了回去。之后,一些投降唐军的隋朝官员陆续前来劝降尧君素,但均被其拒绝。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为了劝降尧君素,命人将其妻子带到城下劝降。尧君素在见到妻子后,选择了忠诚于隋朝,对妻子批评道“天下大事,你妇道人家懂得什么?”然后用弓箭射杀了妻子。后来,城中物资缺乏,粮草殆尽,尧君素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在《旧唐书·尧君素传》中,关于尧君素坚守蒲坂、与敌交战以及被俘后的情景,与《资治通鉴》稍有不同。旧唐书记载,当蒲坂城被敌军攻陷时,尧君素依然手持弓箭与敌人进行战斗。隋朝的司隶刺史窦琮派人到城下劝降,并阐述了当前的形势与利害关系。尧君素坚定地回应:“我是隋朝的大臣,负责守护皇上的城邑,按照道义我不能向贼寇投降,哪里会有二心呢?”

随后,尧君素被支援唐军的突厥军队俘虏。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特意派自己的家僮前去慰问并试探其想法。家僮转达了太宗的问题:“隋朝已经灭亡,天命已经归于他人,您难道不知道吗?”

尧君素回答说:“我深受国家的厚恩,如今若被你们杀害,就等于是灭绝了我的族类(意指断绝了忠诚的传承)。”

此话传给李世民知道后,对尧君素的忠诚感动,表示赞赏,并按照礼节将他放了回去,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尧君素最终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所杀。

虽然两本史书对尧君素的死亡描述有所不同,但尧君素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忠义的代表。他在隋朝末年,面对李渊的进攻,坚守河东郡,拒绝投降,展现了极高的忠义精神。即使在被敌军包围、城池将破之际,他仍然坚决抵抗,直至最后以死效忠。

他的忠义精神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尧君素被追赠为蒲州刺史,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贡献,并称赞他的忠义气节,这是后话,我们后章再讲。

但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尧君素的行为被认为是不近人情和残忍的。他为了忠于腐败的隋朝,牺牲了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幸福。尧君素射杀妻子的事件不仅反映了个人家庭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至于尧君素死亡的真相,对后世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暂且不提。

目前唐公李渊劝降尧君素失败后,没办法,只能调用虞州刺史韦义节领兵继续攻打隋朝河东通守尧君素。至于战果如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