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乱世纷争现人性百态,以及那些闻声不见其影的世外高人(3 / 4)

加入书签

/p>

魏德深和元宝藏的故事不过是隋朝末年官场黑暗与社会危机的缩影,他们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百姓生活,成为当时社会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典型片段。

公元617年,这一年仿佛被上苍诅咒一般,充满灾难与动荡,有天灾有人祸。

从春到夏,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大地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干裂出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缝隙。田野里,原本应该茁壮成长的庄稼,在长时间的干旱中渐渐枯萎。麦苗原本是充满生机的嫩绿,如今却变得枯黄干瘪,无力地趴在地上,仿佛在绝望地祈求着甘霖的降临。

河流也开始萎缩,往日奔腾不息的河水,在大旱的肆虐下,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浅窄的支流已经干涸,只剩下河床上那一道道白色的痕迹,像是大地干裂的嘴唇。水井也渐渐见底,村民们每日里为了打水而发愁,往往要挖到很深的地方,才能勉强打上一桶浑浊的水。

人祸在这场旱灾中如同毒刺一般加剧了灾难的程度。地方官吏们并没有积极组织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赋税。为了交上赋税,百姓们不得不卖掉家中仅有的牲畜,甚至妻离子散。苛捐杂税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百姓们本就疲惫不堪的身躯上。

当人们以为熬过了旱季,苦难或许即将结束的时候,秋季的水灾却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扑来。天空像是被捅破了无数个窟窿,倾盆大雨连绵不绝地下着。雨水如注,迅速汇聚成洪流,冲垮了堤坝,淹没了农田和村庄。

山区的洪水像是汹涌的黄色巨龙,裹挟着泥沙、石块奔腾而下。所到之处,房屋被冲垮,牲畜被卷走,人们在洪水中惊慌失措地呼喊求救。许多村民在睡梦中被洪水瞬间淹没,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而在平原地区,河流早已失去了控制,河水泛滥到田野里,大片大片的庄稼被无情地淹没。原本在旱灾后勉强存活下来的作物,这下也被水淹得无影无踪,百姓们一年的希望再次破灭。洪水还引发了疫病的传播,患病的人们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痛苦地呻吟,而医者和药品在这混乱的局面下却极度匮乏。

九月中旬,河南、山东再次突发大水,到处都是饿死的人。隋炀帝命令打开黎阳仓来赈济灾民,可是官吏们不按时发放粮食,每天都有几万人饿死。

徐世绩对李密说:“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是饥荒。现在如果能把黎阳仓夺到手,大事就能成功了。”

李密就派徐世绩率领他手下的五千士兵从原武渡过黄河,和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以及洹水的贼帅张升、清河的贼帅赵君德等人一起袭击并攻破了黎阳仓,占据了那里,打开粮仓让百姓随意吃粮。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二十多万能作战的士兵。

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等地的官府相继投降了李密。窦建德、朱粲这些人也派使者来归附李密,李密任命朱粲为扬州总管、邓公。

泰山的道士徐洪客给李密献了一封信,信上说:“众人长时间聚集在一起,恐怕粮食吃完后人们就会离散,军队疲惫厌战,就很难取得成功了。”

他劝李密“趁着现在进取的大好时机,趁着士兵和马匹精力充沛的时候,顺着河流往东进军,直接指向江都,抓住那个独裁的皇帝,然后向天下发号施令。”

李密很赞赏他的话,还写信邀请徐洪客出山相助,可是徐洪客最终没有出来,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在隋唐朝代交替这段时间,确实常常有些世外高人如同流星划过乱世的天空。就像之前的李淳风,他精通天文历法,对时局似乎也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洞察。据说当时他的某些预言在后来都惊人地应验。

还有虬髯客,他虽非以推演战局出名,但他纵横世间,对局势变化有着独特的敏锐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