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隋末枭雄李密的强势崛起(3 / 6)

加入书签

容易攻破,因此争相报名应募隋军。国子三馆的学士以及贵族子弟也都来参军,武器装备齐全,衣着华丽,旗帜和战鼓非常壮观。

刘长恭等人在前面领兵,派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等人率领所部士兵从汜水进入,以包抄李密的后路,约定在仓城南会合。但他们的计策和行军路线早已被李密和翟让掌握。

东都的军队先到达,士兵们还没有吃早饭,刘长恭等人就驱赶他们渡过洛水,在石子河西布阵,南北绵延十余里。李密和翟让挑选出精锐的士兵,分成十队,命令四队埋伏在横岭下等待伏击裴仁基,另外六队在石子河东布阵。

刘长恭等人看到李密的兵力较少,非常轻视瓦岗军,未等到裴仁基后军到达战场,便主动和瓦岗军交战。翟让首先出战,但失利,李密随即率领部下横冲敌阵。隋军饥饿疲惫,无力硬战,最终大败。刘长恭等人脱下衣服跳入水中潜逃,才得以幸免,逃回东都,经此一战,隋军士兵死伤过半。越王侗赦免了刘长恭等人的罪过,并对他们进行了安抚。

李密率领瓦岗军缴获了隋军的所有辎重、武器和盔甲,声威大振。之后,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寨首领,号称魏公。

大业十三年二月(公元617年二月)李密在巩县南设坛即位,自立为魏公,改元永平,随后李密宣布大赦天下。大赦令颁布之后,相关文书迅速传至各地,宣告李密行军元帅府正式成立。于魏府设立三司、六卫,元帅府亦下设长史等官员。

翟让获封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且依元帅府之制设立长史等官员,然其规模仅为元帅府之半。单雄信任命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积则为右武候大将军,二人分别统领所属军队。房彦藻出任元帅府左长史,东郡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任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其余官员之任命亦各不相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魏以南(黄河以南的地区),江、淮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及其邻近地区)的义军豪杰纷纷响应。孟让、郝孝德、王德仁以及济阴房献伯、上谷王君廓、长平李士才、淮阳魏六儿、李德谦、谯郡张迁、魏郡李文相、谯郡黑社、白社、济北张青特、上洛周比洮、胡驴贼等人都归附了李密。李密对他们一一授予官职和爵位,让他们各自统领部众,并设立百营簿进行管理。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军队人数迅速增至数十万。

随后,李密命令护军田茂广修筑洛口城,城池周长四十里,作为他们的居所。他还派遣房彦藻率军向东扩张领土,攻占了安陆、汝南、淮安、济阳等地,河南郡县的许多地区也落入李密之手。

李密封官固地之后,擢升孟让为总管,并封其为齐郡公。命令孟让统率两千步骑,突入东都外郭,纵火焚掠丰都市,直至破晓方始撤离。至此,东京城百姓尽皆徙入宫城,朝廷诸署及官寺皆满。

巩县县长柴孝和、监察御史郑颋见到大势已去,举城而降,李密遂任柴孝和为护军,郑颋为右长史。

再隋将裴仁基,他受命前往汜水,准备配合刘长恭从瓦岗军后方进行偷袭,结果还没到达指定地点,刘长恭已经兵败逃回东都。于是裴仁基领兵驻扎在百花谷中,加固营垒自守。裴仁基在自守期间,每次击败贼寇获得军资,都会全部用来奖赏士兵,但监军御史萧怀静不允许这样,还屡次搜集裴仁基的过失写信向朝廷弹劾他。

裴仁基因未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与刘长恭会和,再加上萧怀静不停地向朝廷诉说他的坏话,最终获罪于朝廷。

李密了解到裴仁基的困境后,便派人劝说他投靠瓦岗军,并用丰厚的利益诱惑他。贾务本(贾务本原为张须陀的副将,后成为裴仁基的部将,最终在隋朝末年加入了瓦岗军)的儿子贾闰甫正好在裴仁基军中,他暗中劝说裴仁基投降李密。

裴仁基问道:“那萧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