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印度的较量(2 / 5)

加入书签

登突然现两侧的海平面上浮现出铁甲舰的剪影。

“不好!

是陷阱!”

他嘶声下令转向,却为时已晚。

永汉舰队的主炮已调整好角度,“镇海号”

率先开火,3o5毫米口径的炮弹呼啸着砸向“奥兰治亲王号”

的侧舷。

剧烈的爆炸撕开了木质舰体,火焰和浓烟冲天而起,荷南水手们惊慌失措地在甲板上奔逃。

“威远号”

与“靖海号”

则如同两把巨斧,从左右两翼包抄过来,交叉火力瞬间将三艘荷南巡航舰打成了筛子。

范德林登眼睁睁看着自己苦心组建的舰队在一小时内土崩瓦解。

当“奥兰治亲王号”

的桅杆轰然倒塌时,他绝望地瘫倒在舵轮旁。

永汉的鱼雷艇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在硝烟中穿梭,不断向挣扎的荷南船只射鱼雷。

海面上漂浮着燃烧的木板、断裂的桅杆和荷南士兵的尸体,西南季风将浓烈的火药味和血腥味吹向远方。

战斗持续到黄昏时分,最后一艘荷南巡航舰在升起白旗后缓缓沉没。

郑森站在“镇海号”

的舰桥上,看着水兵们打捞落水的荷南俘虏,对林文澜冷笑道:“告诉范德林登,下次想玩游击战,先问问我布下的渔网答不答应。”

他转身指向亭可马里港的方向,“传令下去,加快海军基地的建设,我要让永汉的铁锚,永远钉死在印度洋的心脏上。”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将铁甲舰的装甲映照得如同熔金,远处的锡兰海岸线上,新建的岸防炮阵地已初具雏形,黑洞洞的炮口指向无垠的大海。

随着范德林登舰队的覆灭,荷南在印度洋的军事力量几乎被连根拔起。

郑森没有沉溺于胜利,而是立刻着手将锡兰打造成永汉经略印度洋的坚固基石。

他下令在亭可马里港大兴土木,不仅扩建了能容纳十艘铁甲舰的深水码头,还修建了配套的煤仓、弹药库和修理厂,甚至从国内调来了第一批蒸汽机维修技师。

同时,他将从荷南俘虏中筛选出的航海士和水文专家编入永汉印度洋海军学院,强迫他们绘制印度洋全域的精确海图——那些曾被荷南视为机密的暗礁分布、季风规律和补给点位置,如今都成了永汉舰队纵横大洋的“钥匙”

在资源整合方面,郑森推行了“香料专卖制”

他将岛上所有香料贸易纳入帝国东印度公司的管辖范围,规定肉桂、胡椒等核心香料只能由官方商队收购,再通过定期航线运往广州和马尼拉。

为确保货源稳定,他甚至亲自带领农业专家深入内陆山区,指导当地农民改进种植技术——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用永汉带来的堆肥法提升产量,还引入了新培育的高产肉桂品种。

短短三个月,锡兰的香料年产量就翻了一番,港口的香料仓库堆成了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辛辣香气,连往来的海鸥都被吸引得盘旋不去。

当地治理也逐步深入。

郑森采纳林文澜的建议,向桑明川报告获准之后,在科伦坡设立了“锡兰宣抚司”

,任命一位熟悉梵文和僧伽罗语的翰林院编修担任宣抚使。

宣抚司不仅负责税收和司法,还开办了批“双语学堂”

,教授当地贵族子弟汉语和算学。

更重要的是,郑森兑现了对土王的承诺——他亲自为三位最大的土王颁了永汉帝国的金印,承认他们对传统领地的统治权,条件是每个土王需提供三百名象兵加入帝国陆军。

这些身披铠甲的战象后来在进攻印度时,成了突破敌军阵线的“活体坦克”

然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