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周海英深挖内鬼虞家林再会老兵(3 / 4)

加入书签

/p>

按照企业破产法,棉纺厂已经亏损到第四年,如果熬过今年,就亏损五年,从法律层面就可以进入破产程序。

东原各地已有不少企业处在破产边缘,大多处于停产状态。

持续亏损下去,明年就可以实施停产。

像棉纺厂这样的大厂,若停产两年,政府根本承担不起这么庞大职工的工资支付,最后肯定还是要走破产这条路。

到时候,自己就可以联合几个朋友,以极低的价格将棉纺厂变成私产。

这如意算盘都打到一半了,却杀出一支纪检队伍,这是杨厂长无法接受的。

想着上次审计就是沟通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换了财务科长,给分管副厂长一个行政记过处分,就把问题扛下来了。

“周会长,情况不一样啊。”

杨伯涛抬起头,眼神中满是恳切,“我在棉纺厂工作一辈子,对棉纺厂有感情,而且棉纺厂刚刚购置了设备,明年就有可能起死回生。”

他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这个时候让我下来,我倒不是贪图厂长这个位置,我是担心这3000职工该怎么办?3000职工背后是3000个家庭,还有不少厂里的职工是双职工、三代棉纺人。

他们都是为东原的改革开放做出过贡献的,这要是企业停产,包袱不都甩给政府了?周会长,咱们可不能办这种事啊。”

如今,魏昌全兼任着农业局的党组副书记和农业开总公司的一把手,也深感企业生存的压力很大。

他放下手中的筷子,神色凝重地说道:“杨厂长都是自己人,别唱高调了,说什么为改革开放做出贡献,难道政府没给工资?我说句实话,但现在这事你找周会长意义不大吧?我觉得你应该找分管副市长臧登峰,把问题交给他,让他拿到市政府研究。

杨厂长,3000人的大厂,经营上可不敢出问题,这要是出了问题,会引社会性动荡的。

市政府会想办法的。”

杨伯涛何尝不知道会引社会性动荡?但是,动荡也是杨伯涛几人计划的一部分。

从正常经营来讲,企业确实勉强能实现盈利,但是杨伯涛心里清楚,棉纺厂作为3000人的大厂,如今真正在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已不足1000人。

棉纺厂是1955年成立的,到现在已经运转了接近40年,第一批参加工作的职工已经退休,这些职工的养老问题都由棉纺厂承担,这部分工人大概有三四百人。

随着时间推移,退休的人会越来越多,包袱会越来越重。

另外,整个棉纺厂下属六家直属厂和配套厂,大小厂长、各级行政、工团妇青等二级机构的部门行政干部和管理人员加起来,还有四五百人。

整个棉纺厂有不少关系户和吃空饷的人,名义上是棉纺厂职工,实际上棉纺厂领导连人都没见过几次,只拿工资不干活。

这样的特殊群体严重影响了棉纺厂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凭什么这边累死累活,那边班都不爱来,照样拿一样的工资?棉纺厂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极差。

当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监守自盗也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管理上的问题。

杨伯涛在几年前还是把棉纺厂弄得风生水起,各项工作在市里面名列前茅,后来之所以没了斗志和干劲,是因为外界让他的心态生了变化。

同样干纺织、当厂长,规模小的私人厂老板一年都能挣几万、十几万,而自己当大厂厂长,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每个月拿到手工资不到300块钱,还不如一个南方民营厂小工的工资高。

再加上东北的破产潮,这让杨伯涛觉得,如果能将棉纺厂变成私营企业,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盘活企业,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撤销没用的机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