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 天方夜谭(1 / 6)

加入书签

李晓婉的外貌像一幅被晨雾浸染的水墨画,既有江南烟雨的温婉,又暗藏北国风雪淬炼的锋芒。

她的面庞线条柔和却不失棱角,眉峰如远山含黛,眼尾缀着一点淡褐色的泪痣,恍若星子坠落凡尘时溅起的尘埃。

双眸是琥珀色的,瞳仁深处却泛着极淡的金丝,像是埋藏着千年古寺壁画中剥落的金箔,在暗处会流转出奇异的微光。

一头乌黑长如瀑,梢却染着几缕霜色,像是被冬日第一场雪擦亮的月光。

她习惯将头松散地挽成髻,几绺碎垂在颈侧,与锁骨间若隐若现的青色血管相映成趣。

髻旁别着一支白玉雕成的蝴蝶簪,翅膀上细密的阴刻纹路会在转身时泛起涟漪般的光晕,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束缚翩然起舞。

身形纤细如修竹,骨架却透着隐忍的力度,锁骨下方横亘着一道新月形的疤痕,像是白瓷碗沿不经意磕出的裂痕。

那道伤疤总让她笑起来时显得格外凌厉——唇角勾起的弧度明明温柔似春水,眼底却翻涌着未愈合的痛楚。

她偏爱穿靛青色的苎麻旗袍,袖口挽到手肘,露出小臂内侧淡青的血管与一道蜈蚣状的陈年烫伤疤痕,走动时衣襟翻飞,隐约露出腰间一枚磨损的青铜钥匙扣,齿痕间卡着半片干枯的枫叶。

最令人难忘的是她双手的细节:十指修长苍白,指甲修剪得圆润如月牙,但小指第二关节处横亘着一道突兀的横纹,像是被命运之刃划开的印记。

她习惯用这只手摩挲旗袍盘扣,金属碰撞的脆响混着从袖口漏出的骨笛声,竟比任何乐器都动听三分。

当她低头抚摸怀中褪色的皮面笔记本时,脖颈会不自觉地绷紧,喉结滚动的声音像砂纸打磨玉器,连最细微的颤动都裹挟着某种欲言又止的执念。

金松纹砚台·文运流转

功能:青铜砚台表面刻有金松花纹(呼应霍格沃茨东方美学),研磨时自动采集学生文气,生成个性化文运报告(如“文思泉涌”

“需补经史”

)。

特殊设定:每月初一砚池自动注满月光墨水,书写时浮现《诗经》名句。

霜降那日,李晓婉在校史馆角落现了这方青铜砚台。

它蜷缩在明代文人的《墨池春晓图》手卷旁,砚身覆盖着层薄如蝉翼的铜绿,却在月光下显露出惊人纹路——松针状的凸起在氧化层中金芒暗涌,恍若将整座长白山的松涛都凝固成了青铜的呼吸。

“此乃光绪年间江南造办处特制的&039;文运砚&039;。

“守馆老者擦拭着眼镜,指尖抚过砚沿时,金松纹竟如活物般微微起伏,“当年用来科举考生的,现在倒成了镇馆之宝。

“他说话间轻叩砚台底部,檐角铜铃突然齐声震颤,砚中竟泛起层淡青色的涟漪。

这夜李晓婉带砚台回宿舍,研墨时惊觉异状。

松针纹路在烛火下舒展成河,墨汁刚落进砚池,便化作游动的银鱼。

更诡异的是,当李晓婉用毛笔蘸墨书写《离骚》时,未干的墨迹竟自动排列成“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式——原来这砚台在吞噬文气!

次日清晨,李晓婉在镜中看见砚台泛着诡异的金光。

推开窗的刹那,成群墨蝶扑面而来,它们在半空凝结成篆体“文运“二字。

当我颤抖着展开宣纸,赫然看见自己昨夜的草稿上,不知何时被朱砂批注了“申宫火旺,宜临《尚书》“的卦象。

更惊心的是页脚浮现的小字:“酉时三刻,文曲星照砚池“。

从此李晓婉的作息彻底被这方砚台掌控。

每当月圆之夜,砚池会自动吸饱月光,墨色变得清冷如泪。

此时若在砚边读书,松针纹路便沿着纸面生长,将《诗经》名句编织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