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六 满目新贵满目衰(2 / 8)
心布置的餐桌,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对未来的掌控感。
照片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一个信息: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一个财富可以重塑一切,成功可以买到尊严的时代。
然而,就在几条街之外,就在那些新贵们可能永远不会涉足的角落,他昨天刚刚去过一个即将被拆迁的旧书市。
那里曾经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混合着灰尘和霉味的气息。
书商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中带着对书籍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迷茫。
书架上堆满了泛黄的书籍,从经典名着到通俗小说,从绝版的专业着作到泛黄的期刊杂志,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记忆,一个时代。
那里的价格低廉,顾客稀少,大多是些怀旧的老人和寻找廉价阅读材料的年轻人。
几天前,他还在那里淘到了一本印刷精美的、早已绝版的诗集,扉页上还有作者亲笔题写的赠言,字迹洒脱而深情。
他花了很少的钱买下它,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放在背包里,仿佛揣着一个不容被打扰的秘密。
而现在,他站在这里,一边是未来,一边是过去;一边是创造,一边是遗忘;一边是光鲜亮丽的新贵,一边是尘土飞扬的衰败。
两种景象如此割裂,却又如此真实地共存于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你无法只看到其中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新贵的光芒越是耀眼,投射下的阴影就越加深沉。
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故事,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碾碎的个体,他们并非不存在,只是被暂时地、选择性地遗忘了。
江风更紧了,吹动了他额前的碎。
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那是教堂的晚课时间,悠扬而肃穆,与不远处金融区夜店里传来的、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形成了诡异的合奏。
他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不是因为夜晚的凉风,而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无处不在的对比所带给他的感官冲击和心灵震撼。
他想起了那些关于“美国梦”
的故事,关于个人奋斗、白手起家的传奇。
这座城市似乎也在上演着类似的剧本,只是更加光怪陆离,更加残酷无情。
新贵们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付出了努力,承担了风险,或许也牺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代价。
但他们的成功,是否就意味着旧秩序的彻底终结?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被碾压在车轮下的过往,是否就真的毫无价值?
他转过身,不再眺望对岸的繁华,而是将目光投向脚下的老城区。
昏黄的路灯下,一个卖烤红薯的老人正在费力地扇风,试图让炉膛里的炭火更旺一些。
他的脸上布满皱纹,眼神浑浊,却带着一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韧性。
几个穿着校服、背着沉重书包的学生围在他身边,一边哈着气取暖,一边小声地抱怨着学校的作业和即将到来的考试。
他们的身影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有些单薄,却又充满了生命力。
这又是一种衰败中的“新贵”
——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财富,但他们拥有青春,拥有对未来的憧憬,拥有在逆境中挣扎求存的勇气。
他们就像是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野草,卑微,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生命力。
他忽然明白了,所谓的“新贵”
与“衰败”
,并非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对立。
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永不停息的漩涡,有人在漩涡中心被奉为新贵,有人在漩涡边缘被无情地卷向衰败的深渊,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广阔地带,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