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理智压制感性(3 / 4)

加入书签

机油与过热金属的味道,这一切都让那句低沉的判断,听起来不只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它更像一块被现实浸透的海绵,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压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沉甸甸的重量。

没人会用“性价比”这个词。这三个字太过世俗,太像商人的算计,配不上那装甲板上每一道经过精密计算的倾角与纹路。然而,每一个真正摸过冰冷武器,感受过其后坐力撞击肩窝的人都心知肚明:从设计师在蓝图上落下第一笔的那一刻起,他们所追逐的,就从来不是“全面防护”那种存在于理论中的、不切实际的虚幻之光。

战场,从来就不是实验室里恒温恒湿的无菌环境。12.7毫米口径的弹链,在颠簸的补给卡车那薄薄的铁皮箱里,撞击出沉闷而粗粝的金属声响;在南亚丛林那潮湿的临时掩体里,一名疲惫的士兵会随手扯下一截,黄铜弹壳上还沾着泥土与腐叶,他甚至懒得擦拭,便不假思索地塞进机枪那饥渴的供弹口;而在中东荒漠里,装甲车队停下短暂休整,撬开弹药箱的扳手敲击在金属锁扣上,滚落出来的,依然是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12.7毫米弹头,即便沾满了能磨损一切的沙粒,也能被立刻上膛,化为致命的怒火。

它太常见了,常见到成为了一种无需翻译的战场通用语。它的存在,如同战场上的空气,寻常到几乎被忽略,却又不可或缺,是构成这片残酷地貌的基本元素。你甚至能从远处传来的枪声节奏与音色中,轻易分辨出它的身份,从而判断出敌人的基本火力配置——那是一种刻印在老兵骨髓里的本能。它的普遍性,本身就是一种最强大的威慑,一种定义了现代地面冲突强度的、无法回避的基准线。

14.5毫米的穿甲弹是另回事。弹体沉得要两只手托,供弹系统的齿轮转起来比别的慢半拍,常规部队的卡车装不了几箱,运到前线还得专门派士兵扛。它能洞穿轻型装甲,弹头扎进钢板时会爆出血色的火花,狠得让人胆寒,可多数时候只藏在特种小队的背包里,或是固定防御阵地的暗堡里——像藏在袖口的尖刀,不到要命的时候不会亮出来。

要扛住14.5毫米的穿甲弹,技术上不是做不到。加厚装甲板,让钢板的纹路再密些;加固内置防弹层,往夹层里填更坚韧的纤维,图纸上改几笔就行。可那样一来,机体重量得增三成,引擎的轰鸣声会变沉,巷战里过窄巷时转个弯都得多耗两秒——敌人的机枪早架好了,就等这慢半拍的间隙;突袭时要钻敌人的防线,速度慢了,连掩体的边都摸不到。设计者没选这条路,笔在图纸上顿了又顿,最终划掉了“加厚装甲”的标注,选了“够用”——用刚好扛住12.7毫米的防护,换战场上更灵活的生存机会。这不是妥协,是把战场的尘土、士兵的呼吸、交火的节奏,都嚼碎了揉进每一块装甲板的厚度里。

可更让人心里发沉的,是那句没明说的话。像根细针,藏在装甲的焊缝里,不扎人,却总让人硌得慌。没人提“失控”,没人提“自己人”,可谁都想得到——日后若真有乱子,旧战场遗留的弹药堆里,14.5毫米的弹头比12.7毫米的更容易寻见,威力又差着截,真要是对着自己人开枪,这防护根本不够看。

这话翻译过来,冷得能冻住呼吸:她的防护,从来就没打算挡住“自己人”的枪口。不是设计者没能力加固,是从一开始,这“防护”就带着层隐秘的限定——对“外人”,它是盾牌,能扛住最常见的炮火;对“自己人”,它却留着道后门,像没锁死的门闩,轻轻一推就开。陈树生收回手,指尖还沾着装甲板上的锈迹,风从阵地的缺口吹过来,带着远处的枪声,让这层隐秘的心思,更沉地压在了心里。战场的设计,从来都不只是技术的事,是把人心的复杂、现实的残酷,都铸进了冰冷的金属里。

“12.7毫米是战场的常客,14.5毫米虽猛,却没到随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