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2章 团队不好带(3 / 3)

加入书签

放进日常的每一步。车间里看工人协作,不是只盯着进度表上的数字,是看谁擅长在混乱里理头绪,谁需要在关键时刻被推一把;开会时听叶菲姆讲话,不是只记“必须完成”的指令,是想指令背后可能藏的漏洞,想下属接到任务时会遇到的难;深夜办公室里,他翻着旧记录,那些曾经的失败案例旁,不再是潦草的“已阅”,而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当时该先问清基层零件库存”“该给小王多留半天熟悉流程的时间”——不是被动接受教训,是把每一次摔的跟头,都嚼碎了变成自己的经验,把每一次别人的难处,都当成自己该懂的“课”。

叶菲姆总在会议上强调“权威”,总把“我的决定”挂在嘴边,可下属遇到真难题,还是会悄悄绕开叶菲姆的办公室,找陈树生——不是因为陈树生有头衔,是因为他会蹲下来跟人一起对着流程表捋到天亮,会说“这事不怪你,咱们一起想办法”,会在下属做错时先扛下“是我没教到位”的责任,再慢慢教怎么改。陈树生从没想过要抢叶菲姆的位置,他要的不是那张印着“领导”的办公桌,是团队里的人真的信他——信他不会把责任推出去,信他不会无视他们的难处,信跟着他干,再难的坎也能一起过去。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从下属到领导”的角色切换,是陈树生对“生存”与“责任”的重新活懂。他看着下属遇到难处时眼里的“找陈哥”,看着团队里慢慢多了“咱们一起干”的声音,攥紧了手里那本记满字的旧笔记本——封皮磨破了,里面的字迹从潦草到工整,从只记任务指标到记满“老张腰不好”“小李怕生”的细碎。他终于明白,“领袖”不是喊出来的,不是封的,是一点点攒出来的:攒一次靠谱的帮忙,攒一次担当的扛责,攒一次真心的理解。那些曾经的疼、曾经的错,都没白受,它们把那个莽撞的自己磨掉,慢慢塑成了能让人靠得住的人——不是拥有头衔的领导者,是真正能扛起团队、能让人甘心追随的领袖。

“至于其他方向上所产生的问题,目前就由我来负责解决……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希望掌握拥有数十辆btR-90,其上装载着希普诺夫2A4230mm口径机炮,能携带500发炮弹的前线指挥。这并不是夸张,甚至陈树生都还没有计算独眼巨人的数量和火力,以及其他步兵火力,仅仅只是统计了装甲车的数量。这些装备与火力,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战场上的绝对优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任何一个理智的指挥官,都不会希望在这种时刻,看到前线指挥的注意力被后方的琐事所分散。尤其是在战场上,当指挥官的注意力,甚至枪口,忽然调转到后方时,那种混乱与失控,往往是灾难性的。”

陈树生并没有将问题说得过于复杂,但在场的人基本上都能听懂他的言外之意。然而,理解他的意思,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稍微正常一些的理解,就是替别人解决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在前线能够专注于战斗,而不被其他琐事所干扰。这种理解,虽然简单,却至关重要。毕竟,战场上的每一分注意力,都可能决定生死,每一秒的犹豫,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任何经历过战场绞肉机的人都懂,前线指挥的注意力容不得半分分散。就像机炮的准星必须锁定目标,指挥官的心神也得钉在前线的每一寸推进上——若此刻突然将目光转向后方琐事,若本该对准敌人的“枪口”骤然调转,带来的绝不会是小事:可能是某支小队因指令延迟陷入包围,可能是某次火力支援因分心错过窗口期,更可能是整条战线因混乱陷入失控。那种失控不是循序渐进的,是像雪崩般突然降临的灾难,一秒钟的分神,就是血肉模糊的不可挽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