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1章 关键时刻各打五十大板(1 / 2)

加入书签

听完廖胜的控诉,李岘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让廖胜退下等待判决结果。

李岘只是调查团的领头人,除了他这个兵部尚书之外,一起来的还有御史中丞、大理少卿、以及户部的两个郎中,李岘自然不会把得罪人的事情扛在自己一个人的肩膀上。

调查团的人都抱着一个心态,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能不得罪王忠嗣就不得罪。

以现有的证据来看,根本无法证明王忠嗣指使部下扣押辽东军的粮食,虽然粮食晚到了一个多月,但最终还是一石不少的送到了柳城。

既然没有证据证明王忠嗣故意扣押辽东军的粮食,那么安守忠的书信就是诬告,至少是误告。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调查团给出了调查报告:王忠嗣并没有故意扣押辽东军的军粮,之所以延误了一个月送达,一是因为自然灾害,二是因为王弼贪杯赖在临渝关迟迟不肯上路,三是因为王弼被山贼射杀,导致运粮军队群龙无。

王弼已经死了,把所有责任推到他的头上不用怕得罪人,而且公孙讳、廖胜的陈述也把矛头指向了王弼,让他做替罪羊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调查报告写完之后,李岘带头在上面签字,然后通过驿站八百里加急送回长安交差,如果朝廷不满意这个结果,大伙儿再继续深入调查便是。

五日之后。

这封调查报告从营州柳城送到了长安皇城,几位内阁大臣看完之后也拿不准如何决断?

既然安守忠诬告王忠嗣,肯定得给王忠嗣一个交代。

但安守忠手握八万精兵,目前正在辽东攻城略地,谁也不敢轻易处罚他,万一逼反了安守忠,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杜希望再次提议八百里加急请示大唐皇帝:“还是把安守忠的奏折,以及调查报告送到陛下手中,请陛下裁决吧?”

“杜尚书所言极是。”

这一次,所有内阁大臣一致同意了杜希望的提议。

伴随着急促的马蹄声,安守忠的奏折与调查报告再次经过官道上的驿站八百里加急送往鄯州。

皇甫惟明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李亨,李亨又悄悄透露给了王忠嗣的女婿李健,李健再次命陈玄礼派人赶往东北向王忠嗣报信,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李瑛离开伏俟城之后在行军道路上设置了大量驿站,每隔两百里左右修建一个,每站置驿卒十人,良马二十匹,用于维系李瑛和长安之间的书信往来。

除了设置驿站之外,李瑛还命工兵在行军路线沿途堆积石头当做路标,毕竟高原上风沙多,用不了几个月车辙印与马蹄痕迹就会被风沙淹没,而石碓可以保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为以后进藏的人类指引路途。

此刻已经进入七月上旬,李钦率领的五万唐军已经全部翻越了唐古拉山,李瑛率领的一万骑兵也跟了上来,在唐古拉山南麓安营扎寨。

清晨时分,两匹快马从山坡上疾驰而来。

经过了六天的接力传递,安守忠弹劾王忠嗣的奏折以及调查团的报告终于送到了大唐皇帝的手中。

“辽东军的夏季粮食晚了一个月?”

李瑛皱着眉头把安守忠的奏折与调查报告各自看了三遍,一时间也拿不准军粮迟到的原因是否与王忠嗣有关?

从动机上来看,王忠嗣确实有很大的嫌疑扣押辽东军的粮食,从而掣肘安守忠,免得他跟自己抢夺攻灭龙泉府的功劳。

但既然四部门的调查报告认定这件事情与王忠嗣无关,而是由自然灾害与王弼个人原因造成的,李瑛也无法推翻他们的结论。

“幸好粮食已经送到了安守忠手中,这件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算了。”

灭亡渤海国已经到了关键阶段,无论处罚王忠嗣还是处罚安守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李瑛决定淡化处理这件事情,对两人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