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集 世族妥协(2 / 3)
,老臣等必亲手将其绑送廷尉,绝无半分偏袒!”
“好。”
惠文王点头,又命内侍取来早已备好的竹简,“这是寡人拟定的文书,上面写着各家族可保留的田宅数量与地界,你等看过无误后,便签字画押。
往后,咸阳的世族与百姓,皆按新法行事,再无新旧之分。”
甘龙接过竹简,指尖微微颤抖。
他低头看着上面的字迹,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由世族掌控朝堂、垄断田产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他转头看向杜挚,见杜挚眼中虽有不舍,却也带着几分释然,便不再犹豫,拿起笔,在竹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待众人都签完字,惠文王命人将竹简收好,又道:“今日之事,是秦国的新开端。
寡人不会因往日的恩怨,苛待诸位老臣。
甘老大夫,你仍可入朝堂议事,只是不得再干预新法推行;杜大夫,你熟悉地方吏治,寡人命你前往陇西,协助当地官吏清查户籍,也算为新法出一份力。”
甘龙与杜挚连忙谢恩。
他们知道,惠文王这是既给了他们体面,又将他们安置在了合适的位置,既不会让他们闲居在家生事,也不会让他们再拥有干预朝政的权力。
这般处置,可谓是恩威并施,恰到好处。
走出章台宫时,阳光已洒满了石阶。
甘龙拄着拐杖,慢慢走下台阶,杜挚跟在他身边,低声道:“君上此举,既保住了咱们的颜面,又稳住了新法,倒是比商君当年的铁腕,多了几分柔和。”
甘龙叹了口气,目光望向远处的咸阳城。
街道上,百姓们忙着搬运粮食,孩童在巷口追逐嬉戏,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农夫正围着新立的田界碑,兴奋地议论着今年的收成。
他想起商鞅车裂那一日,咸阳街头百姓的哭声,想起世族们在家中设宴庆贺的场景,那时的他们,都以为新法会随着商鞅的死而废止,却没想到,惠文王竟将这新法守得比谁都牢。
“商君虽死,新法未亡啊。”
甘龙喃喃道,“咱们斗了这么多年,终究是输了。
但输得不冤,你看这咸阳城,比十年前热闹了多少?百姓的日子,比十年前好了多少?秦国要强盛,终究得靠新法。”
杜挚点点头,不再说话。
两人沿着宫墙慢慢走,梧桐叶落在他们的肩上,又被风吹走。
不远处,一队秦军士兵正列队走过,甲胄鲜明,步伐整齐,脸上带着昂扬的斗志。
那是新法下训练出的军队,是秦国东进的底气,也是老世族们再也无法撼动的力量。
几日后,惠文王下旨,将世族妥协之事昭告全国。
各地百姓闻讯,无不欢欣鼓舞。
在商於之地,王翦正带着士兵帮助百姓修缮水渠,听闻消息后,对身边的将领笑道:“君上这一手,比咱们在战场上打胜仗还管用。
世族归顺,新法再无阻碍,往后秦国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将领点头道:“是啊,之前还有些世族子弟暗中挑拨百姓,如今他们自己都遵新法了,百姓们自然更安心。
再过几年,恐怕没人会记得旧俗是什么样了。”
王翦望着远处的农田,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新法的推行,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人心的转变。
如今老世族妥协,人心归向,秦国就像一艘扬起风帆的大船,正朝着强盛的方向疾驰而去。
而在咸阳的相府中,张仪正拿着甘龙等人签下的文书,对惠文王笑道:“君上,世族归顺,新法稳固,如今咱们可以专心谋划东进之事了。
魏、韩两国早已疲弱,楚国虽强,却内部矛盾重重,
↑返回顶部↑